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阶段是中国词语,读音是jiēduàn,表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区间段落。]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
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淡水即含盐量小于0.]中生活。
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耗氧率是指动物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数量。]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
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杂食性也叫“泛食性”。]。
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唯食谱范围比成蟹狭,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过渡是一个汉语词汇。]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