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池塘单养的饲养管理技术介绍


鲈鱼[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生长得好坏,除与环境条件、鱼种质量、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质量、技术措施等有密切关系以外,与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当中的日常管理关系也很大,一切良好的条件和措施都必须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效益,实现期望的目标。在鲈鱼养殖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饵

鲈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时就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由于鲈鱼属上层鱼类,争食凶,往往将饲料一投入池中就被抢劫一空,但不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沉至池底的饲料。因此,投饲应遵循四定投喂原则,即:

(1)定时:指每天的投喂时间要相对固定,一般是日投喂2次,分别在9~10时和17~18时。

(2)定位:指投喂的地点要相对固定,一般在水位较深、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较好、便于操作的地方作为鲈鱼的摄食区,多数设在出水口[出水口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字式、八字式和门字式。]附近。可在摄食区底部设一网片,以方便每天检查鲈鱼的吃食和剩料情况。

(3)定质:指饲料要新鲜适口。不能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目前沿海养殖场所用的饲料主要是一些低值的海产小杂鱼,主要有青鳞鱼、(鱼段)虎鱼等,将小杂鱼用切肉机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以鲈鱼能吞食为准)后投喂。而在一些远离海边的内地养殖区,通常将鲈鱼驯食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4)定量:鲈鱼的摄食量与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有关,水温在10~28℃时,日投喂量可按鱼体重的6%~8%计算;水温在10℃以下时,鲈鱼的摄食量下降,一般投喂都应控制在4%以下;水温低于6℃时,鲈鱼停止摄食;当水温高于28℃时,鲈鱼的摄食量也明显下降,投喂量应控制在2%~4%。除水温外,投喂量还应根据鲈鱼的食欲、水质、天气和鱼的活动情况等随时进行调整,以多吃多投、不食不投、鱼能吃饱且不留残饵为原则。

另外,每次投喂前都应建立条件反射,如击水等,使鲈鱼听到响声后能迅速集中到摄食区取食,以保证鲈鱼能吃食均匀,并可减少饲料的浪费,方便对鲈鱼进行各种常规的观察,了解鲈鱼的生长、疾病等情况。

2、加强巡塘[巡塘是对养鱼工作的综合检查,通过巡塘可全面了解和掌握池、鱼状况和生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坚持每天巡塘,尤其是在6~9月份的高温季节,早上巡塘看鲈鱼有无浮头[由于水域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氧量急剧下降,致使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称之为浮头。]发生;中午巡塘检查鲈鱼的活动情况;晚上巡塘看鲈鱼有无浮头的征兆。

在正常情况下,鲈鱼在池塘水下分布,从表面很难看到鱼的活动,若发现鱼在水面无力游动时,很可能是发病或是水中溶解氧含量低,这是浮头的先兆,应及时打开增氧机或对鱼体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发现池水水色变黑或变成深褐色时,多为有机污染,应及时换水。同时还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做好防病防逃工作

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鲈鱼,由于投喂量大,鱼的排泄物积累多,当遇到*雨或闷热天气时,水质容易败坏,或引起翻塘,或造成疾病流行。要注意做好水质管理和防病工作,如开机增氧,定期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生石灰和定期冲水换水以调水质,定期泼洒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二**氯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具体用药量参照说明书即可。每天都要经常检查池塘的进出水口是否完好,以防逃鱼,并检查塘堤是否有漏洞,有无漏水逃鱼隐患。

4、做好记录

每张塘都应该有**的塘志,记录每天的操作情况、所发现的各种问题、产品的销售情况等,以利今后总结提高。

当所饲养的鲈鱼个体重量达到500克时,便可捕捞[捕捞是汉语词汇,拼音bǔ lāo,意思是捕捉捞取鱼类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上市。在南方,每年5月份放入大规格鱼种,经3~4个月的养殖,就有部分鱼达到上市要求可捕捞上市。捕捞时可用饲料将鱼群诱集到摄食区,再用网围捕,挑选达到商品规格的个体上市,留下小的个体继续饲养。捕捞时要注意操作要细致,尽可能减少伤鱼,每次捕捞后最好能用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以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