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类病害的诊断详细流程

(一)疱疹**[**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状**病

  [病原[病原,指病因。]]疱疹状**(HLV)与疱疹**相似。在电子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下可看到**粒子为20面体,具有圆环形核状物和双层外壳,直径达150纳米,存在于病蟹血细胞[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的核内或游离在血液中。

  [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病蟹行动迟钝,在死前呈昏睡状态。病蟹的外骨路正常,能照常蜕皮。血淋巴变白色,并含有无数微细颗粒。组织切片中的血细胞具有非常大的核和大而折光的胞质含物。

  [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美国蓄养在水槽中的蓝蟹[蓝蟹(学名Callinectes sapidus),又名青蟹或美味优游蟹,甲壳类十足目(Decapoda)Callinectes属动物的统称。],引起幼蟹死亡。在成蟹中也存在这种**,但不显症状。

  该病的传染主要是摄食了病蟹的组织,也可能是经过含有**的水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

  [诊断方法]初诊可根据血淋巴及血细胞的病理变化。确诊则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核内的**粒子。

  (二)抖脚病(抖肢病、仔蟹上岸病)

  [病原]小RNA**科(Picornaviridae)**。**无囊膜,直径为28—32纳米,分布在细胞浆内,不形成包涵体。

  [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活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环爪、倒立、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肌肉发红,尤以大螯、附肢中的肌肉明显;*门有时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头脑甲下方透明肿大,充满无色液体;肝胰腺脓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出臭味。

  [流行情况]此病从幼蟹(5—10克/只)到成蟹(200—250克/只)皆有发生。发病时间为5—10月份,而在8—9月份夏、秋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该病流行期间的水温为23—33℃,而以立秋后水温25—25.8℃时发病最为严重,10月份以后水温降至20℃以下,该病逐渐减少。放养密度越高、规格越大、养殖期越长,患病越严重、死亡宰越高。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可作诊断,确诊须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粒子。

  (三)细小核糖核酸**状**病

  [病原]细小核糖核酸**状**(Picorna-1ikevirus)。因发现于美国切撤匹克湾,因此简称为CBV。**粒子为20面体,直径30纳米。

  [症状]病蟹游泳无定向,通常失明。病程进展缓慢,出现上述症状后1个月左右才出现死亡现象。

  [流行情况]此病仅发生在美国实验室蓄养的蓝蟹。

  [诊断方法]初诊可根据症状。确诊需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粒子。

  (四)弧菌病

  [病原]弧菌(Vibriospp.)。

  [症状]病蟹身体瘦弱,呈昏迷状态,往往大批死亡。患病幼蟹活动能力减弱,趋光性差,在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食量降低或厌食,发育迟缓,体色混浊。在病蟹的血淋巴及各期幼体[ ...]内,用高倍显微镜通常可以看到细菌。在组织中,特别是鳃组织中,有血细胞和细菌**而成不透明的白色团块,在濒死或刚死的病蟹体内有大型的血凝块。

  [流行情况]革兰氏*性弧菌在各种水体和底泥中、病蟹和健康蟹的体表及幼蟹体内等处都存在。蟹体表损伤,或在蓄养时放养密度过大,蟹子之间互相刺伤,细菌从伤口授人引起疾病。在流水蓄养池中此病可使蟹大批死亡,特别在夏季高温时期死亡率可达感染蟹的50%以上,受感染的蟹子在1—2天内就可死亡。幼体阶段,尤以溞状幼体患病严重,有时大眼幼体和幼蟹也患此病。

  [诊断方法]用显微镜(最好是相差显微镜)检查血淋巴,发现有细菌,再根据上述病理组织学变化就可确诊。

  (五)甲壳溃疡病

  [病原]病原是一些能够分解几丁质的细菌,隶属于弧菌、假单胞菌、螺菌、黄杆菌等。

  [症状]病蟹的甲壳上有数目不等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在蟹的腹面较为常见),溃疡处有时呈铁锈色或被火烧焦的样子,所以也叫壳病、锈病或烧斑病。早期症状为一些褐色斑点,斑点的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结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小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为黑色。溃疡一般达不到壳下组织,在蟹子蜕皮后就可消失,但可继发**染其他细菌病或真菌病,引起病蟹死亡。

  [流行情况]引起此病的病原细菌种类较多,分布很广,任何海水养殖的水体和池塘中都可能存在。因此,对蟹类的危害似乎没有专一性,在世界各地的许多种蟹子已有报道。我国的梭子蟹、锯缘青蟹等也常发生。

  此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蟹在捕捞、运输和饲养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此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指标之一。]随水温升高而增加。

  [诊断方法]从外观症状就可初诊。确诊需从溃疡处分离出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能分解几丁质。

  (六)水肿病

  [病原]病原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未定种;一种是真菌,毛霉菌(Mucorsp.)。

  [症状]由细菌引起的水肿,病蟹的腹与胸甲下方交界处肿大,呈透明状、用子轻压其胸甲,有少量水外溢,病蟹厌食,活动迟钝或不动,呼吸困难,常在浅水处窒息死亡;由毛霉菌引起水肿,病蟹腹部不肿大,反而因消瘦而内陷,雄蟹尤为明显.胸甲下方与腹部交界处肿胀.但不呈透明状,病蟹白天上岸不下水,胸甲的鳃区为灰白色,行动缓慢,死于岸上。

  [流行情况]细菌引起的水肿,在夏初至中秋气温较高、河蟹生长旺盛的时期发病;毛霉菌引起的水肿,在秋后天气凉爽河蟹成熟时期发病。

  [诊断方法]从外观症状就可初诊。确诊需从病灶处分离出细菌或真菌。

  (七)链壶菌病

  [病原]青蟹链壶菌、蓝蟹链壶菌。

  [症状]链壶菌寄生在蟹类的卵和幼体中,受感染的卵初期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幼小的菌丝,到严重时卵内充满菌丝,变为不透明,菌丝甚至可伸出卵膜以外成为绒毛状。蟹腹部所抱的卵块,如果健康的卵为橘**时,受感染的卵呈褐色;如果健康的卵块为褐色或黑色时,受感染的卵则为浅灰色。受感染的卵块一般比正常卵块小。真菌一般仅侵害卵块表面的卵,

  **入内部的卵。

  受感染的幼体身体衰弱,活动能力减低,最后停止游泳,身体逐渐变白,不久死亡。死后的幼体体表也可生出绒毛状菌丝。

  [流行情况]青蟹链壶菌是卞伯仲等(1979)在菲律宾的锯缘青蟹的卵和幼体内发现。蓝蟹链壶菌是Armstrong(1988)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发现。我国锯缘青蟹在育苗期的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也常发生链壶菌病,病原的种名未进行鉴定。抱卵的蓝蟹感染率可高达90%,受感染的卵占卵块总数的25%。

  [诊断方法]从卵和幼体的症状或将卵和幼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看到菌丝就可诊断。如果需鉴定病原种类,可将带有菌丝的卵和幼体放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鉴定。

  (八)微孢子虫病

  [病原]寄生在海蟹中的微孢子虫主要有下列5种:

  (1)米卡微粒子虫,寄生在蓝蟹的肌肉中。新鲜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9微米×1.5微米。

  (2)蓝蟹微粒子虫,寄生在蓝蟹肌肉中。新鲜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3.6微米×2.1微米。

  (3)普尔微粒子虫,寄生在绿蟹的肌肉中。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25微米×1微米。

  (4)微粒于虫—种,寄生在蓝蟹的肌肉中。新鲜孢子椭圆形,大小为1.7微米×1.2微米。

  (5)卡告匹里虫,寄生在蓝蟹的肌肉中。新鲜孢子椭圆形,大小为5.1微米×3.3微米。

  [症状]病蟹不能正常洄游,在环境**时容易死亡。被感染处的肌肉变白色,混浊不透明。因蟹类的甲壳较厚,隔着甲壳不易看清内部肌肉的颜色,但在附肢关节处的肌肉变混浊,白色比较容易看到。感染严重的蓝蟹横纹肌纤维被溶解。

  [流行情况]此病的传播是由于健康的蟹子吞食了病蟹的肌肉或微孢子虫的孢子而感染。微孢子虫的营养体在宿主消化道结缔组织间血窦内的血细胞中进行发育和增殖,以后就扩展到全身的横纹肌中行孢子生殖。各种蟹子都可能被感染。

  [诊断方法]取变白不透明的肌肉,做水浸片或涂片后用吉姆萨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孢子,即可确诊。

  (九)固着类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

  [病原]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中的聚缩虫、钟虫、单缩虫等。

  [症状]虫体附着在蟹体表、附肢上,大量附生时如棉絮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幼蟹发育缓慢,不能蜕皮,严重者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全国各地各种蟹的育苗期及养成期均可发生,尤其对幼体危害严重。固着类纤毛虫可附生在蟹卵、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上繁生,形成很大的群体,严重时可超过幼体自身大小的2—3倍,使幼体浮于水面,似白絮状。

  [诊断方法]一般肉服观察可初步诊断。确诊时需刮取绒毛状物在显微镜下检查。

  (十)拟阿脑虫病

  [病原]蟹栖拟阿脑虫。

  [症状]受感染的蟹嗜眠,活动能力差。严重感染者,心脏有白色坏死的组织区域。血淋巴中充满了拟阿脑虫,血细胞很少,血液凝固性差。拟阿脑虫可寄生于蟹的各组织中,特别是心脏和鳃组织,吞食血细胞和组织细胞,并造成组织严重的机械损伤,导致蟹贫血,窒息死亡。

  [流行情况]蟹栖拟阿脑虫为兼性寄生纤毛虫,为机会侵入者。蟹饲养在拥挤条件下,互相刺伤,致使拟阿脑虫从伤口侵入,在血淋巴中大量繁殖,破坏宿主组织,引起宿主死亡。

  [诊断方法]取血淋巴或心脏直接镜检,可看到前端尖、后端圆、具尾毛长形的纤毛虫,就可确诊。

  (十一)蟹*病

  [病原]寄生甲壳类蟹*。

  [症状]蟹*附着在授腹部,使病蟹的脐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多个*白色或半透明的颗粒状虫体。蟹不能蜕皮,严重阻碍了蟹的生长发育,病蟹均失去生殖能力,一般不能长到商品规格。患病严重的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

  [流行情况]蟹*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多,能侵害许多种蟹类,有时感染率较高。我国上海、湖北、安散等地时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河蟹发病率特别高。如将已感染的蟹移至内陆淡水中饲养,则蟹*不能繁殖幼体,从而不再感染。通常雌蟹的感染率较雄蟹高。流行季节为7~I0月份,以9月份为发病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

  [诊断方法]掀开蟹的腹部,肉眼就可看到蟹*的囊状部分。

  (十二)蜕壳困难病

  [病因]可能是因缺钙引起蜕壳困难病。

  [症状]病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点,壳蜕不下,全身变黑死亡。

  [流行情况]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