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于福勇:养殖黑斑蛙敲开致富门


黑斑[黑斑又称“色素斑”,多发生在面部,常见于女性,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美观的“病症”。]蛙由于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观音滩镇和平村[和平村隶属云南西山区团结镇,辖3个村民小组。]贫困户[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于福勇成功抓住黑斑蛙的市场商机,打开了脱贫致富[脱贫致富是指改革开放前农村及普通百姓的近期工作和生产的目标及口号,现在的意思是摆脱贫穷困苦,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之门,同时也带领村里的其他贫困户坐上了脱贫列车。

走进于福勇的黑斑蛙养殖基地,在一张巨大的白色拦网下,一个个方形养蛙田排列有序。凑近一看,蛙田里密密麻麻的蛙“咕嘟、咕嘟”响成一片。不远处,皮肤黝黑的于福勇正在蛙田忙得不亦乐乎。今年63岁的于福勇之前一直在工地干小活,收入微薄。2015年,他通过多方考察,认为黑斑蛙养殖风险小,投入成本低,收益高,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周边也没有养蛙的人。于是他便通过小额贷款,加上亲朋好友的支持,回乡承包了近20亩的田地,建起了黑斑蛙养殖基地,开启了“花甲之年[花甲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huā jiǎ zhī nián,指老人六十岁。]”的创业之路。

【黑斑蛙养殖基地负责人[《负责人》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担负责任的人。]于福勇:我到市场看了下,因为我们在农村,市场价格东西一般都差不多,就这个蛙的价格要好一点,所以就想搞这个蛙的生意。】

黑斑蛙苗种投放后,于福勇就特别注重对养殖场所的管理,全部搭上了天网和围网以保护蛙不受蛇类、鸟类等天敌的伤害。为了保证蛙的口感和品质,他还特别选用了由鱼粉、豆饼、淀粉等制作专用饲料,进行生态喂养,使黑斑蛙的肉质更加细腻。

养蛙基地的成立,也让村里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他们在基地做些捡草、喂食、清洁、捉蛙的工作,每人每天也能获得几十元的收入。

【村民邓满英:贫困户有70块钱一天,第一个方面我们在附近,比较近,比较方便;第二个我在家里带孙子,在这里做事有一定的收入,对于贫困户来说可以帮我们减少一点负担。】
虽然去年7·2洪灾,于福勇的养蛙基地损失惨重,蛙也基本被洪水冲走。但在村里扶贫工作队[工作队:协助领导作好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信息反馈和日常程。]的帮助下,基地不仅迅速得到恢复,还得到了技术指导,今年将迎来最大的一次丰收。

【观音滩镇和平村扶贫工作队联络员王耿:黑斑蛙养殖基地是我们和平村特色养殖产业,我们扶贫队将为他们购买产业扶贫特惠保,增加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做好群众工作,争取流转更多的土地,把他们规模做大,并帮助他们扩宽销售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
据了解,今年于福勇基地的黑斑蛙亩产大概在15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25元每斤计算,每亩可获得近4万元的收入,目前于福勇通过养蛙已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养蛙决心。

【黑斑蛙养殖基地负责人于福勇:我相信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有信心把事业搞得更好,同时我(还)打算扩大养殖面积[养殖面积是投放鱼苗鱼种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的水面面积。],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