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情况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是虹鳟[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鱼苗[也叫“鱼花”。]、幼鱼[幼鱼是指仔鱼发育为具有成年鱼形状特征的个体,它们的造 型宛若成年鱼的微缩品。]的一种危害[危险灾害。]严重的**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是世界性鱼病,在我国流行于**、东北、山西、山东、甘肃和北京等地,是鱼类口岸的第一检疫[检疫(quarantine)源自意大利语quarantina,意为40天。]对象。该病主要危害溪鳟、虹鳟、克氏鲑、银大马哈鱼、枇杷鳟、红**哈鱼等鱼苗和幼鱼。主要危害14~70日龄的鱼苗、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开食后2~3周的鱼苗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率最高,往往属急性流行,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达50%~100%,而20周龄以上的幼鱼一般不发病。
该病常在水温10~15℃时流行。10℃以下或15℃以上发病少,而且病情较轻,死亡率低。发病后残存未死的鱼,可数年以上乃至终生成为带毒者,并通过粪便、鱼卵[拼音yúluǎn 注音ㄩˊㄌㄨㄢˇ引证解释1.鱼的卵。]、**排出**,继续传播。
2、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防制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应用**学检测方法对引进的亲鱼[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和鱼卵等进行检疫,不将带有**的鱼卵、鱼苗、鱼种、亲鱼输出或运入。
(2)发眼期卵用伏碘(PVP-I,商品名为10%复方皮维碘溶液)配成含有效碘5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的浓度(10升水中加入50毫升的PVP-I液)浸洗15分钟,如水的pH值高,则需用60~100毫克/升。
(3)疾病早期用PVP-I液拌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有效碘1.64~1.91克,连喂15天,死亡率可降低。
(4)每万尾0.4克左右的仔鱼每天投喂24毫克植物凝集素(PHA),分2次投喂,连喂1周为1个疗程,且有一定的效果。
(5)可将病鱼放在低于10℃的水环境中饲养,或将发病池水温提升到18℃以上,从而可以控制此病的发生。
(6)用大黄等中草药拌饵投喂,有一定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