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创伤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罗非鱼病理学研究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Aquaculture的文章:创伤[创伤为机械因素加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的破坏。]弧菌[弧菌(Vibrio)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性菌。]感染印度浮式网箱养殖的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改良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病理学[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研究,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据报道,在印度喀拉拉邦高知县海水漂浮网箱养殖的基因改良罗非鱼亚成体中爆发了皮肤溃疡病。研究者将来自不同病鱼的各种组织(血液,肾脏,肝脏,脾脏和脑)进行细菌分离以得到致病菌。根据常规微生物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创伤弧菌。另外,分离株中存在对鱼类毒力特异的创伤弧菌标记物。通过感染试验证实了创伤弧菌的致病性。基于pilF多态性[多态性是广义的多态性 指多种表现形式。]的PCR和vvhA基因序列表明本实验分离的创伤弧菌对人类具有潜在危险。该菌株[菌株(Strain)又称品系,表示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种培养,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每一个微生物纯培养都可称一个菌株。]可在健康鱼血清中快速繁殖。在较高温度下,病原体的血清存活率显着增加(p≤0.05);这可以解释创伤弧菌在高温下感染能力的增加。

结果如下:

发病的罗非鱼


病鱼皮肤颜色变深,鳍上的外部出血,眼睛角膜混浊,下腹部和下颌部区域发红,鳃苍白。腹腔内全身脂肪堆积,血管充血,苍白肝脏,胃内粘膜充血,充满**透明凝胶状液体,充满胆囊,肾脏和脾充血肿大。

创伤弧菌毒力株特异性[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毒力标记物PCR扩增


基于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和物种特异性引物PCR,将感染性细菌鉴定为创伤弧菌。

组织病理学检测


图a肝实质血管充血;图b胆管上皮出现肥大性变化;图c红细胞替代坏死的肝细胞;图d脾实质中含铁血红素增加

感染实验


在实验感染期间观察到的肉眼可见的损伤。图a:腹水;图b:皮肤上出现瘀点;图c:鳍底部出血;图d:尾鳍出血。

LD50的测定


在不同剂量的创伤弧菌感染罗非鱼幼鱼,图为感染后罗非鱼累积死亡率%(CMR)。图a:为浸泡式感染后的CMR%;图b为注射感染后的CMR%。

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系统发育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


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进化树,英文Evolutionary Trees。]分析显示分离菌株是创伤弧菌,命名为VibriovulnificusCMFRI/VV-02。

血清中细菌存活


25℃、28℃、31℃,CMFRI/VV-02菌株在罗非鱼血清中孵育4小时,PBS中作为对照,显示31℃时血清中菌株存活率在统计学上显著更高(p≤0.05)。

vvhA基因序列分析


基于vvh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CMFRI/VV-02菌株属于创伤弧菌GroupI组。

基于pilF多态性的PCR


PCR扩增pilF基因片段,获得~338bp的预期扩增子。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敏感性[敏感性是指在存在电磁*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敏感性高,则抗干扰性低。]试验
利用9种不同类别的23种抗生素进行分离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CMFRI/VV02菌株仅对3种抗生素即头孢西丁(CK30),粘菌素(CL10)和头孢呋辛(CXM30)具有抗性或中度抗性。

总结:
本文首次描述了印度罗非鱼网箱养殖中创伤弧菌爆发的病理特征。罗非鱼的快速生长以及高放养密度和高水温可能是爆发的原因。基于pilF多态性的PCR和CMFRI/VV-02株的vvhA基因序列表明,感染的罗非鱼可能造成公共健康危害,鱼类养殖者应在弧菌病爆发期间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降低养殖密度,迅速清除垂死的鱼,改变养殖笼的内部结构及其位置,并进行遮荫处理。同时,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进一步研究网箱养殖场中创伤弧菌的流行和种群结构以及开发适当的预防性管理措施,包括有效的**或拮抗和免疫**饲料。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