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的幼体培育管理及出苗技术

1.充气[【词语】:充气 【注音】:chōng qì 【释义】:1.通过加压,使气体进入物体内。]

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过程中随着鱼苗[也叫“鱼花”。]的生长和游动能力的增强充气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前期充气呈弱微波状,仔鱼后期充气呈微波状,稚鱼[稚鱼是指从各运动**发育已臻完善开始,直到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披鳞,体形、体色基本上已与成鱼相似时期的鱼。]期充气呈弱沸腾状,幼鱼[幼鱼是指仔鱼发育为具有成年鱼形状特征的个体,它们的造 型宛若成年鱼的微缩品。]期充气呈沸腾状。

2.加换水

初孵仔鱼入池时,育苗池的水位只加到池深的1/2左右,此后每天或隔天缓慢添水5~10厘米,7~8天内加满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后开始换水。仔鱼期日换水量[水量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huǐ liàng,意思是水的多少,流量。]1/4~1/3,稚鱼期日换水量1/3~l/2,幼鱼期日换水量1/2到全量或更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换水量的大小应根据鱼苗的培育密度、苗池水质状况、饵料的种类及投喂情况等来确定。

3.撇膜

苗池中投喂饵料以后,池水表面常漂浮一层膜(主要由死轮虫、死的单胞藻[藻类是植物界最低等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作有机养料,营**生活并主要以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藻类属于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单细胞藻类,由于它们的个体微小,仅由一个细胞组成,肉眼难以看到,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在分类学上习惯把单细胞藻类列入微生物的范畴。]、卤虫壳、桡足类碎片等组成),在仔鱼期,这层膜会影响开鳔期仔鱼从水面吸收空气,从而影响仔鱼的开鳔率及成活率。因此,每天要撇膜3~4次,以保持苗池水面清洁。

4.吸污

仔鱼孵化后要及时用吸污器吸去池底死卵。仔鱼期隔日吸污一次,稚鱼期日吸污一次,幼鱼期日吸污1~2次。吸污时要停气,并注意不要惊吓鱼苗。对吸出的死鱼苗要进行计数,以便于推算鱼苗的存池数。

5.分池

目的是为了调整鱼苗的培育密度,促进鱼苗的生长。分池方法有邻池虹吸法、夜间光诱法、定点食物诱集法(适于2厘米以上的鱼苗)等。育苗后期,鱼苗规格大小差异较大,大食小的现象严重,为了使同一池鱼苗规格大致统一,减少相互间残食,可以通过移池分选的办法来解决,同时也有利于彻底改变池水环境。

6.出苗[出苗是指种子发芽后成长的幼苗露出地表面。]

当鱼苗全长达2.5~3.0厘米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较强,此时,若室外自然水温回升至10℃以上并不再下降时,可将鱼苗出池到海上网箱或室外池塘中暂养,也可直接出售给养殖户。鱼苗出池前几天应将育苗池水温逐渐降低至接近自然水温。出苗时先将育苗池水位降至20~25厘米,然后用40目筛绢网片拉网出苗。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