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鳖病发生的原因
在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条件下,如果生态环境不适宜鳖的生存,鳖的有利的生活习性(晒背)得不到发挥和利用,而一些不利的习性(贪食、好斗)不能在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加以限制,鳖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鳖病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呈淡绿色或茶褐色[茶褐色,读音chá hè sè,汉语词语,指像浓茶水那样的深褐色。],肥嫩、新鲜,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为25~30厘米,pH值为7~8,氨的浓度为20毫克/升左右,不能超过50毫克/升。如果长期不换水,残饵和排泄物大量存积在池底,**后会使池水变质发臭,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大量孳生,传染性疾病就会暴发。另一方面,透明度过高的瘦水,浮游生物含量极低,亦不是鳖栖息的理想水质,它会导致水霉病、累枝虫病的暴发与流行。
人工控制的养殖水体,最佳的生长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是30℃。水温20~25℃不适宜鳖生长,长期生活在这一水温下的鳖,食欲不振、体质虚弱,容易诱发白斑病[白斑病,是医学上对以皮肤白斑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的统称。]。
(2)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侵入鳖的肌体,会引起鳖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鳖的机体正常活动,从而发生疾病。鳖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一般鳖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病鳖或伤残鳖的带入;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更换的池水受污染,含有大量病原体;养殖池没有**的排灌系统,水源连通,一池发病便互相感染;养殖管理不善,乱丢病鳖或病鳖池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便用到健康鳖池;水禽等其他生物体的媒介传染。
(3)敌害生物的为害
鳖的敌害主要有鼠、蛇、蟹、蚂蚁等,它们直接吞食或伤害鳖,造成病原体的继发**染。
(4)鳖体抗逆[抗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kàng nì,是指违抗,抗拒。]力差
近亲繁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使鳖的种质退化是鳖体抗逆力差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与年龄、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