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分辨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优劣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户在购买鲫鱼[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喜头、鲫壳、河鲫 。]鱼种时,应根据主要鲫鱼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征,正确分辨鱼种的优劣,避免上当受骗。
2设计好鱼种放养密度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鱼种。
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培育鲫鱼鱼种,每亩放养鲫鱼0.80万--1.20万尾,可以达到养成规格50--60克的目的。
进行鲫鱼成鱼养殖时,鱼种平均规格为50--60克时,每亩放养鲫鱼鱼种1500--1800尾最为理想,养成商品鱼规格可达到350--400克。
3确定搭配品种培育大规格鲫鱼品种不要搭配草鱼和鲤鱼,而应选择鲢鱼和鳙鱼[鳙鱼(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叫雄鱼。],数量应占主养鲫鱼的20%左右,鳙鱼则占鲢鱼的10%左右。搭配品种的放养时间不宜过早,尤其是过早投入鳙鱼对鲫鱼驯化[驯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出现的一种文明进步行为。]的影响更大。
4鱼种驯化鲫鱼是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鱼类,主养鲫鱼的鱼塘,鱼种经驯化后才能够降低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成本,增加效益。
培育鱼种阶段的鲫鱼驯化相对容易。驯化后的鱼种在成鱼养殖时上浮抢食时1日短,便于管理。
驯化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添加剂,可以缩短驯化时间,增加鲫鱼摄食面积和数量。
密度大,群体数量大,易于驯化,反之则驯化时间长且上浮抢食的百分率低。在密度已确定不能改变时,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对增大密度,则既利于驯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温,促进鱼生长。
搭配鲢、鳙鱼种应在主养鲫鱼不上浮抢食习惯形成之后投放。
驯化期的水质宜“清瘦”不宜“浊肥”。
5饲料粒径和投饲率
鲫鱼饲料粒径的选择标准应“就小不就大”。一般鲫鱼规格在10克/尾以下时,饲料粒径选0.50毫米;10--30克/尾时选1毫米;30--75克/尾时选1.50毫米;75--100克/尾时选2毫米;150--300克/尾时选2.40毫米;300克/尾以上时选3.20毫米。
鱼的摄食能力受鱼的规格及池塘水温的直接影响,故投饲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而不应该一成不变。
6鱼病防治鲫鱼的抗病能力强,但近年来发现了鲫鱼出血性锚头鳋病,虽然此病的发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发展,则会导致鲫鱼大量死亡。该病重症患病鲫鱼主要表现为:浮水漫游(乏力),色泽淡白,鱼体表的腹部、背脊两侧(细鳞部位)可见针状虫体寄生。虫体着生处有绿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红斑,病灶部位鳞片松动或脱落,黏液增多,少数形成明显的溃疡。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为鲤锚头鳋。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彻底或不清塘,病原体待机孽生;二是投入体表受损伤(或生产操作不慎致使鱼体表受伤)的鱼种,为病原体寄生创造了可乘之机。预防方法:
在鲫鱼种下塘前1--2天用2.50%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粉剂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
小面积主养池,可在发病季节每半月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0.30克/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大面积鲫鱼混养池,可在鲫鱼生长季节,进行敌百虫挂篓(袋),每月1--2次,每次连挂2天。治疗方法:在养殖中,出现患病征兆时,及时观察检查,确认后可一次性全池泼洒0.50克/立方米90%晶体敌百虫0.20克/立方米硫酸亚铁合剂。对于继发性鲫锚头鳋病(或已多次使用敌百虫的池塘),可改用农用敌**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水深1米用6--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