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人工繁育的六个技术要点


  1、在繁殖季节前优选亲鱼,即2-3月份,选择单个个体体重在100克以上,2龄以上,作为亲本[亲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qīn běn,意思是杂交亲本的简称,一般指动植物杂交时所选用的雌雄性个体。],雌雄分池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

  2、在黄颡鱼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过程。]过程中,使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自然受精、全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指通过人为模仿母鸡孵蛋的行为,制造适宜的环境,对鸡蛋进行孵化。]相结合[相结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iāng jié hé,意思是合成始终一致的整体。]的技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是一种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jishu],采取雌雄亲本分池培育、设置承卵纱框网箱产卵巢、扩大雄性亲本比例、微流水孵化等技术措施,实现黄颡鱼高密度集中产卵,提高黄颡鱼亲本的利用率与出苗量,解决了黄颡鱼大规模人工繁殖过程中的工作量大,产卵量少,杀鱼取精等问题,实现了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

  3、黄颡鱼大规格种苗高水位培养。黄颡鱼水花苗种下池[ ...]时水位保持50厘米,以后15天内逐渐将水深增加到1.2米。

  4、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育苗技术。黄颡鱼苗下池前肥水,使用生物制剂[以各类具有医研价值的碳基生物为原料,利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造,作用于人体各类生理症状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制剂,统称生物制剂。],培养大量的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和挠足类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等适口性生物饵料。

  5、增氧措施。黄颡鱼种苗培育池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6、团状饵料的投喂技术。采用冰冻鱼与普通饲料相结合制成湿性团状饮料,营养全面、宜吸收、饲料系数低,养殖成本低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