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饲:落实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做好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合理配比和投喂优质饲料,同时投饵量要适当,在加快河蟹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无机盐类,增加磷酸氢钙[磷酸氢钙,白色单斜晶系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促进其及时顺利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做到在水体中设置有益植物等作为河蟹的隐蔽物[隐蔽物:; 隐蔽物可以构成或直接成为野生动物的躲避场所,但不能简单理解为躲避场所,须是能满足野生动物的生理、形态结构及行为上长期进化所适应的生存环境。]和提供植物性辅助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对配合饲料做到营养全面,满足河蟹蜕壳生长的营养需求,动物性饵料要新鲜适口,同时动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并经常添加钙、铁等元素的物质。食场周围积聚了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极易滋生病原菌,威胁蟹的健康,因此应经常性对食场进行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处理。对于鲜活动物性饲料,先用清水洗干净,再用3%~5%食盐或其他药物消毒,杀灭其中的病原体投喂。
2.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平时养蟹池必须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并且根据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变化经常换水。例如水温15℃左右时,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换入的水应尽可能高于池中的水温1~3℃。在水温26℃左右的情况下,一般每3天换水1次,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2~3℃的水。冬季河蟹冬眠期加水切忌过高,否则河蟹在高温**下活动消耗体力太大容易致病。要保持池水清、爽、活的状态,精养池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7~9月份的高温季节,精养池塘要坚持每6~7天加换新水1次,每次换40~50厘米,进水速度要适中,水温差要在3℃以内。这一个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用量15~20千克,以调节水环境和水中的钙质。高温季节,致病因子极易大量滋生,从而可能引起蟹病发生。每隔半个月用水体消毒灵或高效百毒净全池泼洒1次。
3.巡塘:在病害防治中,要坚持巡塘,结合早晚投饵察看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也要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暂养区用潜水泵[潜水泵是深井提水的重要设备。]抽水循环或用其他办法,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