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JournalofFishDiseases的最新文章:无*链球菌[链球菌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荚膜多糖[ ...]是其感染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的主要毒力因子。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无*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B组链球菌,GBS)与水生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由cps基因簇[基因簇(gene cluster)指基因家族中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串的重复单位,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编码的荚膜多糖(CPS)是无*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然而,关于血清型[血清型又称血清蛋白型。]Ia的鱼源GBS菌株的CPS在鱼中的致病作用,可获得的信息有限。
本文通过cps基因簇的插入诱变构建了无荚膜多糖的突变[细胞中的遗传基因发生的改变。]体(Δcps)。并通过体外对罗非鱼全血细胞[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的敏感性,体内感染实验、在罗非鱼脾脏组织中的存活和病理分析,对突变株的致病性[致病性是较为固定的性状,如有的病原物引起叶斑,有的病原物则引起组织腐烂。]进行了全面分析。
野生型[野生型(wild type)和突变也是相对来说的。](左)和突变株(右)
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T)GBS菌株相比,Δcps突变株在体外对罗非鱼全血细胞的抗性较低(p<0.01),在罗非鱼脾脏组织中更容易被清除,并且对罗非鱼及斑马鱼[斑马鱼身体延长而略呈纺锤形,头小而稍尖,吻较短,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与银白色或金**纵纹相间排列纹路比较有条理。]的毒性显著降低。
全血细胞杀灭实验,突变株更敏感
突变株与野生型攻毒存活率比较,可见突变株毒力显著降低
脾脏中细菌的载量比较
另外,与Δcps突变株相比,在用野生型菌株感染的罗非鱼脾脏组织中观察到许多GBS细菌和严重的组织坏死。这些结果表明荚膜多糖对于GBS致病性是必需的,并且可以作为开发减毒**[减毒** attenuated vaccinc: 用j弱化的**或细菌菌株制备的**。]的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