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鳖先养水,养水先养泥,说明底泥[底泥(Sediment)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的管理和改善对养鳖来说至关重要,而在水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特别养鳖生产过程中,对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底泥的改善管理往往是忽略、轻视的。
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底泥主要是残存饵料、养殖动物粪便及动植物尸骸等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的沉积物,池塘底层又经常处于缺氧状态。而有机物质的完全降解,多数需要有氧状态下进行,缺氧状况有机物质难以彻底分解,产生大量有害的中间代谢产物,这些大量的有害产物充斥在底层底泥里,对池塘养殖水质环境是个非常大的隐患,对与底层底泥关联更为密切的鳖来说,更是贻害无穷。如果在这些大量的有害产物充斥的底层底泥里越冬冬眠6个月之久的鳖来说,可以说是个灾难。
池塘底质底泥改善管理的三项措施:
1、利用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对底泥的改善净化作用
大家所熟知的底栖动物,如田螺、河蚌、颤蚓等,都是利用底泥里有机物而生存的。如颤蚓的代表种—水蚯蚓,通常生活于水深0.3~4米的泥土中,吞食泥土,同时从淤泥中摄食有机腐屑、细菌以及底栖藻类,有时也吃丝状藻类和小型动物。水蚯蚓每天食泥量可达本身容积的8~9倍,所以说水蚯蚓是池塘底质的最佳改良者,在池塘水质底质的自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鳖放养前后,从自然水体捞取的螺蛳、河蚌等,根据来源是否充足,每亩各投放100~300公斤。螺蛳、河蚌等在含有丰富有机物池塘底泥中,增长繁殖很快,增殖空间很大,一方面为池中养殖的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全面的鲜活动物饵料,另一方面对池塘底质底泥的净化改良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底栖动物外,池底还有大量的小型底栖动物,这些小型底栖生物同样一方面供鳖食用,另一方面对底质底泥起着净化改良的作用。所以在养殖生产中,尽量少使用各种杀虫剂,以防这些底栖生物被杀灭。
2、促进上下水[上下水,即是“给排水”的俗称。]体交流,促使底泥再悬浮[悬浮读音为xuan fu,英文翻译suspension。]再释放
晴朗天气的白天下午,上表层水体溶氧达到饱和度的1.5倍~2倍及其以上时,具体溶氧数值一般10mg/L以上,开启促进上下水层交流及底泥再悬浮释放的多功能装置,每天启动时间视具体情况以1~2小时为宜。这是进行底泥科学管理的最佳措施,进一步的原理说明不在此详述。
3、定期施用[施用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shì yòng释义:1. 施行,实行。]池底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
一般池底改良剂有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剂[在**还原反应中,获得电子的物质称作**剂,与此对应,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作还原剂。],如过氧硫酸氢钾等。因为池底通常处于还原状态,产生的代谢产物氨氮、**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和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使用**剂,在池底起着**能力,消除池底**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二是增氧剂,改善池底溶氧状况,增加池底溶氧量,如过**钙、过碳酸钠等是对池塘底部“氧”的补充。
注意的方面就是施用过程,池底改良剂不要用水剂或粉剂,施用水剂或粉剂难以沉下池底,施用颗粒型(最好加沉型)池底改良剂以便大部分能够沉下池底,在池底起作用。
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市场上许多底改产品,是以沸石粉等起着吸附作用的优质石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施用后表面看起来水体清爽了许多,水中悬浮有机物减少了许多。殊不知这些底改剂只是加速水体悬浮有机物的絮凝沉淀,加重了池塘底部的“负荷”,是底部改良的反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