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鲨鱼鱼种池塘培育的放养密度、养殖模式和鱼体消毒

巴丁[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 ,威斯康星州人。]鱼又称淡水鲨鱼、**鲨、八珍鱼、水晶巴丁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一带如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内陆江河湖泊中,是东南亚一带经济性状优良的著名的淡水养殖高产鱼类之一。

1、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确定巴丁鱼夏花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主要的依据是生产计划中所预期养成鱼种的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计划培养较小规格鱼种的,其放养密度可大些;计划培养鱼种规格较大的,则夏花放养的密度就必须小些。由于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巴丁鱼夏花鱼种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放养巴丁鱼夏花鱼种3000~6000尾即可。放养密度除了参考鱼种规格以外,还要视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条件,饵料肥料供应情况,饲养水平和管理措施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如果池塘面积足够大,水较深,水体条件较好,则可增加放养密度。

2、养殖模式

巴丁鱼的生长规格,既受本身群体密度的影响,又受池鱼总密度的影响。当总密度相同,而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比例不同时则生长规格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通过人为的调节混养比例就可以达到控制出塘规格的目的。在鱼种培育阶段,巴丁鱼的活动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已明显分化,因此生产上多采用适当搭配混养鲢、鳙夏花鱼种的养殖模式,一般每亩搭配混养鲢、鳙夏花鱼种1000尾左右即可,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混养还为密养创造了条件,在混养的基础上,可以加大池塘的放养密度,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混养还能做到不同鱼类之间的彼此互利,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可供鲢、鳙摄食,同时,鲢、鳙吃掉部分浮游生物,可防止水质变得过肥,从而有利于巴丁鱼的生长,但混养鱼种的种类不能过多,密度不能过大,因为鱼种培育要求生产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鱼种,如混养种类过多,密度过大,则会造成各种鱼对所投的人工饵料严重争食,而难以达到出塘规格均匀健壮。

3、鱼体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

鱼体消毒一般采用药物浸洗[浸洗是词语,拼音是jìn xǐ,指平声的字,指浸入清洗液清除金属表面污垢。]法,也称药浴。在购买苗种放养、分塘换养时,特别是在大水面放养前,应对鱼苗、鱼种本身进行一次消毒,以杀灭鱼体上的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避免或减少疾病传播,从而提高鱼种培育的成活率。因为在池塘水体中,即使从外表看来是十分健康的鱼种,也难免会携带一些病原体,这也是日后鱼病发生的根源之一。鱼体消毒常用的药物有浓度为2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和浓度为3%~5%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等,浸洗时间可视水温而定,水温低,浸洗时间长,消毒效果好。但应注意在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观察鱼种在浸洗时的反应,如发现鱼种缺氧或不正常的现象,应立即停止浸洗,将鱼种倒入池塘中进行缓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消毒前取样检查,先确定鱼体上病原的种类再采取相应有效药物进行消毒处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