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建造场地宜选择在树林密集、光线暗、湿度大、有水源、草本植物种类与数量较多的地方。最好在山涧小溪两侧,小溪流水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也可选择在冬季不能冻干枯的沟塘。场地大小按养蛙5000对占地30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设计。场内需建产卵池、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池、**[**,主要指的是昆虫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产生的形态、习性的变化,其具体分为四个时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一个世代拥有四个时期的昆虫,称为完全**昆虫,没有完全拥有四个时期的昆虫称为不完全**昆-biantai]和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池。池形依地形而定。
(1)产卵池供成蛙产卵用。建在饲养池周围或较中间,面积占全场面积的1/50~1/20。每池面积3米×1.2米,水深8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2)孵化池供蛙卵孵化用。建在场中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较高地方,一般占总面积的1/20~1/10。每池4米×6米,水深50厘米。
(3)**池供蝌蚪[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用。建在夏季放养场内,每池面积20平方米,最大不超过40平方米。池深30-40厘米,不超过50厘米。进水口和排水口设在池的一侧,使水沿池的一侧边缘流动,保持池水大部分呈稳定状态。在池的中间或某一角最凹处建一深30厘米的安全坑,坑底呈锅底形,并铺上塑料布,用石头压牢,以防浮起。旦水池供水中断时,蝌蚪便会自动集中到安全坑内,可避免因缺水而死亡。
(4)饲养池供幼蛙和成蛙用,结构同**池。但由于成蛙攀缘和穿洞能力强,池周围要砌筑1.5~2米高的围墙,稍向内倾斜,墙内面要光滑,以防林蛙攀爬逃遁
2.引种可采捕[为采集,捕捞之意。]或从其他养殖场引进种蛙繁殖育苗,也可采集受精卵块孵化育苗。野外采捕成蛙的时间为每年4月初,晚上7时至夜间2时林蛙开始生殖移动时候。采捕方法有3种:
1)灯光捕捉[捉住某人或动物使其落入自己手中.比如捕捉蝴蝶、捕捉昆虫等。]法:在夜晚,当成蛙隐藏在堤边、树下或草丛中时,用手电筒照射,然后用手或小纱网捕捉。
2)堵河干捕:在成蛙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即将结束时,堵死溪流或小河,然后翻石捕捉。
3)电捕法:大规模捕捉时,月手摇发电机发电,接出电极,用230伏电压驱赶河水深处或树根缝隙中的成蛙,然后用手抄网捕获。
3.饲养管理
(1)孵化期重点是防止水枯,控制水温。水温控制在10~15摄氏度,可在孵化池上搭设塑料保温棚。孵化初期不注水,以提高水温;中期只注水不排水,以增加水中含氧量;后期既注水又排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2)蝌蚪期要保持一定的水位,防止水枯晒死蝌蚪,并经常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只为宜。孵出3~4天后的蝌蚪吃浮游生物、腐殖质、有机物碎屑等,可适量投放一些牛、马粪。12天以后,开始采食一些柔软、松散的食物,可投喂煮熟的玉米面、豆渣、豆饼粉、麦麸等,每天1~2次。20天以后,蝌蚪食量增加,除增加饲喂次数外,可加喂煮熟切碎的动物性饲料。此期应注意防除野鸟、水生生物、家禽等的危害。
(3)**期重点是控制水温。此时蝌蚪的形态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体质嫩弱,活动量小,采食少,容易受到水温变化的**而死亡。处于**期的蝌蚪要尽快移送**池,装运动作要轻捷。要为幼蛙**作好准备,经常在池岸四周洒水,以免过分干燥,或太阳直射造成幼蛙死亡。也可在池边多种水草,或用草帘适当遮盖,供幼蚌栖息和活动。
(4)幼蛙期适当控制密度,保证食物供给。幼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在幼蛙上岸前3~4天,可在池埂上堆放些牛、马粪或发酵的豆渣等,以引诱昆虫,也可堆积蒿草引诱甲虫,还可设灯诱蛾,每500平方米挂25瓦电灯一盏,离地30厘米。幼蛙应与成蛙分池饲养,以免饲料不足时成蛙捕食幼蛙。
(5)越冬期9月份以后,应作好越冬准备。整治饲养池,开挖小坑或人工洞*,保留场中树根、石块等隐蔽物。越冬期要经常检查水位的变化,发现冻干的池段应及时引水或将蛙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