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本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虹鳟鱼苗[也叫“鱼花”。]往往在开食后2周左右开始发病,较大的鱼苗先受到感染。初期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摄食**,各鳍条充血或受损伤,游动迟缓,多数鱼苗*门处有一条黏液[黏液是一种从人体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分泌出来的湿滑液体。]状粪便。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凶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鱼苗中大的个体开始死亡,继而濒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也很快死亡,一日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可达10%,累计死亡率高达50%~100%。病死鱼腹部(特别是胃部附近)膨大。
解剖观察时,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白色或淡**黏液,这些黏液样物通常在5%~10%的福尔马林中不凝固,因而具有诊断价值。肠壁松弛无弹性,胃幽门部出血,胰脏呈点状出血,肝、脾、肾发白贫血。经组织切片观察,最明显的病理特征是胰腺坏死,有些细胞的胞浆内可看到包涵体,肝、脾和肾组织也有坏死病灶。体重1克以上的幼鱼,多数为慢性型,死亡速度较慢,外观症状可见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鳍条基部出血,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摄食**等。
2、病原
为传染性胰腺坏死**[**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IPNV),**颗粒呈六角形或近似圆形,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50~75纳米,为双链RNA**,有4种结构蛋白。该**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其感染力在水中可保持230天以上,在泥浆中可保持210天,在完全干燥条件下也能保持4周。对**(50%)、酸(pH3.0)不敏感。在pH3.0中经30分钟其感染率仍为100%,在50℃下经[《彖》曰:恒,久也。]30分钟尚不能灭活[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的方法。],在60℃下经1小时才能灭活。
IPN**在4~25℃能增殖,在15~20℃增殖较快。在4.5℃时**复制受到抑制。该**适合用虹鳟鱼细胞系[细胞系(cell line)指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如CHSE、RTG-2)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