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为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此期由于持续高温,导致[导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ǎo zhì,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出宋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水源及养殖池水水温偏高,使养殖鳗鲡长期处于不适养殖环境[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中,产生长期持续应激,导致体质减弱;高水温期,一些病原体繁殖迅速,使养殖环境中病原数量增加;高温期雷暴雨[雷暴是指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为主要降雨方式,易导致水质突发性剧变,使鳗鲡产生应激;夏季雷阵雨频繁,常导致水源理化指标的短时间[此词条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贡献知识的乐趣。]剧变,如混浊、pH值剧变等,水源的这些变化将易于短时间引起鳗鱼重大疾病的暴发。近日来华南地区普降暴雨,不少鳗鱼塘出现泛池、发病和死亡现象,给养殖户造成了损失。在广东省的中山、珠海和佛山等地区均未能幸免,在佛山顺德地区养殖的鳗鱼等品种出现了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等寄生虫病,随着天气的恶化,暴雨的增多,发病率在上月的基础上略有上升。加上当前鳗鲡食欲旺盛,摄食量较高,因而残饵、粪便排入养殖水环境中的量升高,从而使养殖水环境自我污染增强,水环境恶化,为各种纤毛虫提供了大量的营养来源,使病原量迅速增加,因此广大养殖户要注意防范该病的进一步恶化。
引起鳗鱼疾病的纤毛虫主要有: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和聚缩虫等。纤毛虫主要寄生或栖生在鳗鱼的鳃、体表皮肤、鳍等部位,导致鳗鲡或皮肤黏液增生,鳃出血,体表具出血点;严重时导致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该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季,尤其是雨季水源多变时节易暴发,在池底老化,有机质丰富的养殖池中易发生。
鳗鱼纤毛虫病的主要防治防范有:
1、预防方法
(1)保持池底清洁及水质稳定。
(2)养殖户要注意选择优质的饵料,适当控制投饵量,以免饱食或过量摄饵后引起缺氧。(3)经常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病药物,如定期拌入大蒜素、**或寡糖分子等药物,调整机体代谢,增强鳗鱼抗病力。
(4)在分级分养时调整好适当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认真做好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的配置和保修工作,雨天要注意开动增氧机,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2、治疗方法
(1)高锰酸钾1.5~2.5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连续2天。
(2)硫酸铜0.5~0.7毫克/升+硫酸亚铁0.2~0.3毫克/升全池泼洒。
(3)福尔马林30~50毫克/升,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2~3次。
夏天是高温多雨季节,是鳗鱼生长的旺盛季节,但也是鳗病的盛发时期。所以养殖户要特别注意,在鳗鱼的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为鳗鱼的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