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大棚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投放密度高,极易导致黑鱼疾病发生。其中黑鱼腹水
[腹水(ascites),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病是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传染快,发病
[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急,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黑鱼腹水继发病的危害程度甚至高于黑鱼腹水病,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
一、病鱼症状
1.外表症状
体表有星状黏液布满全身,有充血点,鳃盖及口腔充血,鳃丝颜色较淡,个别呈花斑状,胸鳍、臀鳍呈现充血性浮肿,眼球外突,腹部膨大,触摸时柔软,体内充水,整体畸形,*门红肿。
2.解剖检测
肝肿大呈紫红色,其中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性坏死病灶;皮下积水,腹腔多清亮腹水,肠系膜、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局部坏死。在部分病鱼体内肠壁上还发现有“肉仔”,是一种病变的组织,略呈*白色。
二、发病病因
黑鱼腹水病的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为费氏构椽酸杆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落,是机会致病菌,皮肤和肠道是腹水病病原菌
[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的侵入门户。当皮肤受伤可使病原菌侵入机体而发病。引起外伤的主要原因有网捞损伤和寄生虫寄生损伤等。另外,由于投喂变质饵料,黑鱼摄食后,导致肠道内正常菌落失调,为病原菌入侵创造了机会。
三、防治措施
1.专养池塘搞好水质调节
引起养殖池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2点:一是养殖密度过大。养殖户为了追求最大效益,不断增加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往往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正规的成鱼养殖,每667平方米
[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放100克左右规格的鱼种3000尾~5000尾比较适合。随着黑鱼养殖业的发展,黑鱼养殖模式由混养逐渐转变成单养,从而使水体生态系统日趋简单,水体环境更易破坏。为了保证水体较高溶氧和鱼体活动空间,减少水体污染物密度,养殖池应该控制好养殖密度并进行污染水循环利用,避免进排水系统交叉导致的污水再使用。养殖期间每20天每立方米
[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用20克生石灰
[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调控水质,对出现“水华”的池塘可进行换水、充水,或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2克络合铜进行消除。
2.规范养殖操作
在放养、拉网等过程中细心操作,尽量避免对鱼造成生理**,鱼一旦受到较强**
[针灸疗法术语。],其生理将发生改变,做出应激反应,从而消耗体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费氏枸椽酸杆菌的入侵;另一方面,细心操作能减少对鱼体表的物理伤害,降低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3.投喂健康饵料
投喂健康营养的饲料,增强鱼体质,保证其对病原体的**能力。近年来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大,本地的饵料鱼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外地海淡水冷冻鱼大量涌入,这些冻鱼冷藏时间超过30天以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大大降低,有个别体色已发黄,脂肪酸败,产生了大量毒素,严重影响了饲喂质量。而始终投喂新鲜杂鱼的黑鱼未有肿瘤病发生。
4.黑鱼腹水继发病的治疗
腹水病发病迅速,且治疗不及时还会产生继发病,一旦发病应立即处理,视情况捞除病鱼、死鱼,注入新水或换水,同时投喂药物,如用新诺明、卡那霉素治疗黑鱼腹水病效果较显著,每667平方米也可以全池泼洒生石灰50公斤或青霉素400万单位、链霉素500万单位,连续泼洒3天,视情况如有必要再施药2天,配合药饵投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