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养殖常见病出血性水肿病防治技术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是由细菌引起的,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腹部膨大,*门红肿、外翻,鳍条和头部充血,脑部经常出现溃烂使头颅穿孔、发红;解剖病鱼,常见肌肉充血、腹水,肠胃内无食物,肝有出血斑点,或肝脏土**,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鳃丝淡白、失血,镜检未发现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病鱼濒临死亡时候在水面打转,有些神经症状。而且病程急、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该病在黄颡鱼整个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都有发生,其中,危害最大的在种苗[种苗就是指种子播种发芽后,一般生长到2对真叶,以长到丰满盘为标准,到适合移植到其它环境生长幼小植株。]培育过程中。

据生产实践所知,该病在种苗期一旦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几天后死亡率就很高,每天死亡几百、几千条甚至更多,死亡率达80%。在发病高峰期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常规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剂和抗生素都很难控制。其次,在成鱼养殖过程中,一般该病多呈散发性,少数也有急性暴发。只要对整个成鱼养殖科学管理,做好常规杀虫[杀虫,全称杀虫脒,分子式为C10H13ClN2。]和消毒工作,保持池塘水质各种指标如氨氮、**酸[**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5.1×10^ -4(298K),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pH值和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在正常范围,溶氧充足、水色油绿、藻相平衡,即使发病,死亡率也不高,疾病控制也相对容易。

一、预防

1.做好池塘清塘和进水消毒工作。干塘后使用生石灰清塘,排水后把池塘晒至龟裂。进水后使用漂**或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消毒池水,三到五天后根据塘底肥瘦程度使用光合细菌配合发酵生物肥于晴天上午全池泼洒,培育平衡藻相和浮游动物。

2.选择体质健壮、规格齐全和不带病原体的优质种苗。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的病原很多都来源于亲鱼或种苗场水源,所以,选择种苗前要对种苗场的技术力量和场部亲鱼和种苗的发病情况做充分了解,选择优质种苗,把好种苗质量关。

3.做好常规杀虫和消毒工作,保持优良水质。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要定时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等杀虫,交替使用,预防各种寄生虫对黄颡鱼体表造成损伤而继发出血性水肿病。同时,杀虫三天后,使用二**氯或聚维酮碘消毒,常规消毒和杀虫工作最好在养殖发病高峰季节每半个月到一个月做一次。经常监测池塘水质情况,保持池水氨氮、**酸和硫化氢不超标,水色清爽。

4.提高鱼体体质,保持营养均衡。由于采取高密度养殖和使用商品配合饲料,很多营养性问题也随之而来。体质弱或有脂肪肝的黄颡鱼,特别容易感染出血性水肿病。所以,在配合饲料中定时添加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鱼肝油、黄芪多糖和一些护肝类药物,可以补充配合饲料中缺乏的营养,提高体质,起到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治疗

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性水肿病,经显微镜检查没有寄生虫混合感染和检测水质各种化学指标正常后,要马上使用二**氯、碘制剂或戊二醛消毒,连用两次,病程严重隔天再使用一次。同时,内服氟苯尼考、土霉素或复方新诺明等,配合三黄制剂、淡水鱼**或维生素C粉、黄芪多糖等,每天一次,连续投喂五至七天。如果发病快、病程急、死亡率高,可以先使用消毒药,暂时停料,等病程有所缓解后再投喂药饵。

以上各种措施,仅供参考,有时候该病发病起来很多是混合感染,既有水质问题,又有寄生虫:如车轮虫等寄生,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治疗。(注:以上使用的消毒和杀虫药物要选择正规GMP厂家的国标产品)(高要市朝阳水产兽药服务部容志朝)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