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病害及其防治

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气泡病是由于水中氧气或其它气体过多,泥鳅吞气而引起的。病鳅肠中充气,尾部向上,头部向下,在水面挣扎打转游动。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池中腐殖质不宜过多。发现该病后每亩用4千克-6千克食盐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也可立即注入新水或黄泥浆水,让鳅在新水中逐渐排出气泡。
  曲骨病和赤皮病[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赤皮瘟、擦皮瘟等。]
  曲骨病又称弯体病,是由于营养及环境**引起的。病鳅身体发生弯曲,严重时引起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
  防治: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要经常换水,改良水质。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多投喂些含钙多、营养丰富的饵料。
  赤皮病对泥鳅的危害最大。用网牵捕、长途运输等擦伤鳅体或水质恶化,易诱发此病。病鳅鳍、腹部皮肤及*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
  防治:1米3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可以溶解20克呋喃奈斯,药浴15分-20分;或用0.04%(药物占鳅体的比重)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续喂3天,效果较显著,也可用痢特灵或漂**全池泼洒(1米3养殖水体用药1克),也有较好的疗效。
  腐鳍病[腐鳍病是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
  腐鳍病是因为鳅体受伤感染短杆菌而引起的。其症状是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鳅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患病泥鳅不摄食,直至死亡,该病对泥鳅的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主要流行在夏季。
  防治:主要是避免鳅体受伤,一旦发病,病鳅可用10毫克/千克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
  寄生虫病:
  鳅苗饲养阶段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它们寄生在鳅苗鳃上或受伤的鱼体部位。被寄生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严重时可致死亡。
  防治:鱼塘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发现此种病,按1米3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的比例对水全池泼洒,或按1米3水体用0.5克晶体敌百虫的比例全池泼洒.
  水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水霉病是由几种水生霉菌寄生在鳅体身上的结果,因为它长在泥鳅的皮肤上,所以又叫肤霉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隆冬、早春最为流行,常常造成鳅卵或成鳅大死亡。
  患水霉病的泥鳅最初表现急躁不安,随着病菌情加重,逐渐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数日后死亡。本病在鱼卵[拼音yúluǎn 注音ㄩˊㄌㄨㄢˇ引证解释1.鱼的卵。]孵化时也感染鱼卵,使鱼卵呈绒球状,不能孵化。这种病菌是通过伤口侵入[越境进犯1.越境进犯。]后引泥鳅发病。因此,在拉网和运鱼时要慎重操作,不要把鱼体弄伤。
  防治:鳅苗、鳅种及鳅卵均可用4%的食盐溶液加4%的小苏打溶液浸洗10分-30分。
  泥鳅的敌害防治:
  泥鳅的敌害很多,如蛙类与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鸟类以及肉食性鱼类(如鲶鱼鳜鱼、鲈鱼)等。另外,农药及公害物等也危害泥鳅。防治方法如下:①池边除尽杂草,并设防护网,以防蛙类侵入,如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捞掉。②入水口须加尼龙网,防止野杂鱼侵入。③在距池水面1米高处设网目较粗的网,防止鸟类侵入。④防止污染水或公害物流入池内。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