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目前已在我国规模化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白斑综合症[《综合症》是韩国JTBC于2012年2月13日起播出的月火连续剧,由李成洙导演,金学智编剧,韩惠珍、宋昌义、朴建炯、曹在显、金成铃、金有锡主演。]**[**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是一种严重危害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其流行范围非常广,已发现40多种甲壳类动物是该**的敏感宿主。目前已有白斑综合症**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中华绒螯蟹并造成大量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的报道。本文作者把近年了解的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白斑症又称为白蚀症,是一种原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病的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法总结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

发病中华绒螯蟹停止摄食,趴在水草上,活力差。病蟹壳软,四肢无力[四肢乏力是指在正常生理清醒情况下,出现的四肢发软,无力。],部分壳发黑(图1)。解剖见鳃不同程度水肿,胃、肠空、无食物,部分肝胰腺组织水肿(图2)。

图1感染WSSV的河蟹外观壳软,四肢无力,部分壳发黑

图2感染WSSV的河蟹鳃水肿,胃、肠空、无食物

二、流行特点

近年来,江浙地区每年进入6月份以后,经常发生克氏原螯虾大批量死亡后,处于同一养殖塘中的中华绒螯蟹随后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严重的整个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小龙虾和中华绒螯蟹全部死亡,发病顺序明显,很有规律。从6月开始一直到8月份均有该病发生,到9月份,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降低后不再发生,同池塘的青虾未见发病。通过调查发现,发病池塘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指标正常,水温26~28℃为发病高峰。使用各种抗生素无明显效果,改底、调水或消毒有一定的效果。

图3多数河蟹养殖池塘紧邻河道

通过对发病池塘调查,多数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未进行彻底清塘,塘中本来存有数量不详的克氏原螯虾、且多数养殖池塘紧邻河道(图3),河道中的克氏原螯虾也能打洞进入池塘。克氏原螯虾是WSSV的敏感宿主,经检测多数携带WSSV,进入6月份后,池塘水温上升到26℃,达到白斑症**病的流行水温,克氏原螯虾首先发病死亡。此外,克氏原螯虾繁殖力强,大量繁殖后,破坏池塘中的水草,草烂后破坏池塘水质,水质恶化后中华绒螯蟹感染WSSV发病死亡。

三、病原检测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检测引物。取发病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处理后,抽提DNA,利用合成的引物进PCR反应,根据PCR产物电泳结果是否出现与预期相符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再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比对,确诊是否感染WSSV。通过检测,我国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发病的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均存在WSSV感染的情况,但目前还未从单养中华绒螯蟹池塘中检出WSSV的情况,而同一池塘没有发病的中华绒螯蟹没有检出WSSV。

四、防控措施

1、在放养中华绒螯蟹前,彻底清塘,消灭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

2、如果池塘中有克氏原螯虾,在养殖过程中放地笼,抓掉过量繁殖的克氏原螯虾,控制养殖密度,防止密度过大引起发病。

3、做好控草和保草,控制水草,防止草烂,使用“草根生”促进草根生长,防止烂根。

4、定期使用“底居安”、“底加氧”、“碧水安”等底质、水质改良剂调水改底,防止水质恶化诱发发病。

5、如果感染WSSV,减少投喂,尽量不要投喂冰鲜鱼,可用“永乐碘”或“优肽”消毒,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来源:利洋水产
作者:雷燕、王娟、张文文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