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病的形成是由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体、外界环境和病原三方面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鳗鱼的生活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水体生态平衡,那么病原体就不可能大量繁殖造成危害;如果鳗体健壮、有较强抗病力,机体对病原不敏感,鳗鱼就不会染病。要确保养殖稳产高产,必须要重视鳗鱼病害防治工作,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在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上,消灭传染病的来源,切断传染和侵袭途径,提高鳗体抗病力,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鳗病的简易诊断法:
(1)体表[(1).仪表。]所见
体表有小白点[钢材中的白点拽在钢的纵断面上呈光滑的银白色斑点,在酸洗后的横断面上则呈较多的发丝状裂纹。]——白点病、水霉病;
体表有大白点——皮肤两极虫病[ ...];
肌肉有凹凸状——萎瘪病;
下颚有出血点及小孔——锚头鳋病;
下颚至腹部[人的腹部是骨盆和**之间的身体部分。]点状出血,用纸擦可见血迹——赤点病;
*门肿胀,*门、肝脏、肾脏部分隆起或溃疡[溃疡,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复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爱德华氏赤鳍病;
体表有直径有1厘米的肿胀或溃疡——鳗弧菌病;
头部(有时在体表)有脓疱或溃疡——头部溃疡症;
腹部肿胀或尾部擦伤,附着有黄白色的小黏块——烂尾病;
体色发白、腹部膨胀——腹水病;
体色发白、鳃上出血——烂鳃病;
体表黏液[黏液是一种从人体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分泌出来的湿滑液体。]增多——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病;
腹部下陷,肌肉透明——鳃肾炎;
体表附着白色絮状物[基本解释 1.悬浮于液体或从液体中沉淀的小而松散之物料凝结块。]——水霉病;
体表(特别是腹部)带**——**酸[**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5.1×10^ -4(298K),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中毒症(正铁血红蛋白症)。
(2)鳃上所见
鳃褪色,呈白色——烂鳃病、腹水病;
鳃呈暗红色,出血——鳃肾炎,黏液细菌性鳃病;
鳃丝损缺——烂鳃病;
鳃片肥厚、粘连、棍棒化——烂鳃病、鳃肾炎、黏液细菌鳃病;
鳃片内有小型寄生虫——车轮虫病、白点病;
鳃片内有大型寄生虫——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鳃丝、鳃片有白色圆形虫——两极虫病;
鳃丝呈巧克力色——**酸中毒症。
2、鳗病的预防
鳗病的预防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培育好水质:保证鳗鱼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培育好微囊藻,控制水质不能太瘦或过肥,经常换水,尽量保持水体透明度适中,溶氧要稳定,控制水中氨、**酸盐有害离子的含量。
(2)合理投饵:避免因鳗鱼暴食造成伤害,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3)定期消毒:针对细菌寄生虫的特点,定期用敌百虫等对池水进行消毒,每月至少1~2次。
(4)加强生态防治:如加温注水,加入光合细菌等有益生物,空腹换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