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开始全民深化,作为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黑斑[黑斑又称“色素斑”,多发生在面部,常见于女性,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美观的“病症”。]蛙恰好处于这个社会**的风口浪尖之上,这个传统且成熟的养殖品种的未来发展引发行内从业者的强烈关注。在此,同大家从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分享关于黑斑蛙的部分自然生态习性和生理结构特点,意在让更多的行业从业者和普通消费者对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有一个科学的全新认识,为未来黑斑蛙的科学养殖之路探索更多的立足点。
一、黑斑蛙的简介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俗称青蛙、田鸡。隶属于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是中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黑斑蛙的发育属于**发育,要经历受精卵期、蝌蚪[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期、**期、幼蛙期、成蛙期5个阶段。一般蝌蚪期和**期的过程要经历40-50天,而后才开始逐渐变成幼蛙上岸摄食。根据黑斑蛙不同的生长阶段,全价配合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物理形态和营养需求有所区别。黑斑蛙肌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经济两栖动物之一。
关于蝌蚪期的进一步分期:
※有外鳃的蝌蚪(蝌蚪前期)
※外鳃消失的蝌蚪(蝌蚪前期)
※长出后肢的蝌蚪(蝌蚪后期)
※长出四肢的蝌蚪(蝌蚪后期)
目前,黑斑蛙的年产量在18万吨左右,经济产值高达80亿元,是一个较大的农业水产养殖产业。初步估计其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10万余人,其中专业养殖户的数量估计就达到3万户以上,养殖区域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特别集中在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从1995年养殖户刘春军被授权第一张黑斑蛙驯养许可证开始,黑斑蛙的人工驯化养殖的历史差不多已经经历了25个年头。近些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和饲料营养技术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工养殖黑斑蛙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黑斑蛙的产量稳步上升,黑斑蛙作为优质食材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众消费,同时,黑斑蛙养殖产量的提升也为很多医药行业和生物行业提供了充足的生物材料。目前,黑斑蛙的人工苗种已经经过了10代左右的人工繁育和筛选,品种的优化工作一直在开展,同时养殖的管理和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也都实施标准化、可视化、可控化、可追溯化的模式,进一步保障养殖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公共健康卫生安全。
二、黑斑蛙的自然食性
黑斑蛙的蝌蚪时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来源,**上岸时期一般在3天左右,此时期停止投喂,蛙主要以尾柄的营养为內源营养,待大部分上岸后开始投喂饲料。
**后的黑斑蛙(幼蛙和成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喜好夜间活动,主要活动区域在水边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中。黑斑蛙是杂食性动物,解剖野生黑斑蛙可发现,植物性食物大约占食谱的7%,而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
三、关于黑斑蛙的肌肉常规营养分析与对比
氨基酸[氨基酸是羧酸碳**上的氢**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团。]分析结果表明,黑斑蛙肌肉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7种,半必需氨基酸(HEAA)2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8种。黑斑蛙肌肉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为谷氨酸(15.04%),其次是天冬氨酸(8.53%)、赖氨酸(7.87%)和亮氨酸(6.26%),含量最低的为胱氨酸(0.21%)。黑斑蛙肌肉氨基酸总量为80.99%,高于虎纹蛙(73.32%),低于牛蛙(90.01%)。(何志刚等,2018)
矿物质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常量元素中K含量最高,达到3915mg/kg,其次为Na和Mg;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为4.60mg/kg,其次为Zn、Al和Se。微量元素参与多种酶活性中心的构成,对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及免疫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何志刚等,2018)
四、黑斑蛙的发育过程及相匹配的产品类型
五、黑斑蛙重要组织**的解剖学观察
1.黑斑蛙消化系统的特点--胃(李朝波[李朝波,男,汉族,1977年9月出生,福建长乐人,2001年2月参加工作,1998年6月加入中国***,大学学历,公共管理硕士,现任福州市委副处级组织员,2016年6月,拟转任福州市晋安区委**。]等,2008)
※黑斑蛙的胃已经具有陆生动物[简介指在陆地生活的动物。]胃壁的4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其胃壁的皱襞、胃小凹以及微绒毛都增大了胃消化吸收的面积。胃壁中大量的胃腺提示胃是主要的消化**。
※胃腺中的嗜碱性细胞类似于高等陆生动物的主细胞,而胃腺中的嗜酸性细胞类似于高等陆生动物的壁细胞。至于黑斑蛙胃腺中嗜碱性腺细胞能否分泌胃蛋白酶原以及嗜酸性腺细胞能否分泌**还有待研究。
2.黑斑蛙消化系统的特点--肠道[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美丽。](李朝波等,2008)
※黑斑蛙的肠道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其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隶属于小肠。
※肠腺的分泌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有着重要作用,而黑斑蛙的小肠中没有肠腺的存在,只有发达的肠绒毛,说明黑斑蛙的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部位,而对食物的消化关键还在胃。
※小肠壁中初级淋巴小结的出现,表明小肠不仅是消化**,同时也是免疫**。
3.黑斑蛙消化酶[消化酶(digestive enzyme ):参与消化的酶的总称。]的特点--淀粉酶[淀粉酶是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总称,通常通过淀粉酶催化水解织物上的淀粉浆料,由于淀粉酶的高效性及专一性,酶退浆的退浆率高,退浆快,污染少,产品比酸法、碱法更柔软,且不损伤纤维。](张盛周[张盛周,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等,2009)
※黑斑蛙消化道[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各段均具淀粉酶活力,肠道各段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食道和胃,表明黑斑蛙对淀粉类物质消化的主要部位是肠道,这与多数有胃鱼类和爬行类的中华鳖相一致。
※黑斑蛙消化道蛋白酶的活力主要分布在胃和前肠,脂肪酶[脂肪酶(Lipase,**酯水解酶)隶属于羧基酯水解酶类,能够逐步的将**三酯水解成**和脂肪酸。]活力主要在中肠。
※根据黑斑蛙消化酶的活力分布特点,在制作蛙类人工饲料时,如能做到蛋白质性成分在饲料颗粒的外围,淀粉和脂肪性成分在饲料颗粒的中心,将有助于提高蛙类对饲料的消化率。
4.黑斑蛙消化酶的特点--淀粉酶(张盛周等,2009)
※黑斑蛙胃和肠道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7.4和8.0,而胃和肠道的生理pH值分别为2.0-6.5和7.0-8.5,可见黑斑蛙胃内环境不适于淀粉酶活力的发挥,肠道生理pH值与该部位淀粉酶的最适pH值趋于一致。
※盐度是水生动物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其可通过影响动物消化道中消化酶的活性来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NaCl对黑斑蛙的淀粉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配制黑斑蛙人工全价饲料时,可以添加一定量的NaCl。
5.黑斑蛙消化酶的特点--脂肪酶(张盛周等,2008)
※黑斑蛙消化道不同部位脂肪酶的活力大小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胃>食道,肠道各段脂肪酶的活力显著高于胃和食道(P<0.05),表明黑斑蛙对脂类的消化主要是在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