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接触河蟹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以来,听多数客户说过:“4月份以前,谁都会养蟹,哪怕找个小娃娃都会养”。可事实是,河蟹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5月份开始问题频发,多数是因为前期[前期解释:(1) ∶某一时期的前一阶段,如战国前期;(2) ∶减数**的初期。]管理不当导致,比如“鼻涕苔”(即四集藻)等青苔[青苔,是水生藻类植物,色翠绿,细如丝,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湿处。]泛滥,水浓水脏,甚至在收获时产量极低,等等。多数池塘由于前期温度低,很多问题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影响不会及时暴露,一旦到养殖中期温度回升,问题随之而来。做好前期管理工作,提高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是养殖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清塘
河蟹养殖周期相对较长,建议每年都进行适当的清塘、晒塘,可以起到防止池塘老化,清理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清塘时将过多老化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拉出,防止来年水草过多;有条件的池塘可以在低洼处放置抽水泵[抽水泵是指具备一进一出的抽气(水)嘴、排气(水)嘴各一个,并且在进口处能够持续形成真空或负压;排气嘴处形成微正压。],将多余的水抽出,才能彻底晒干池塘;老塘、淤泥多的池塘可以全池撒生石灰200斤/亩,如果时间来不及或需要留青虾的池塘,可以选择三氯异氰尿酸2斤/亩或者漂**30斤/亩,兑水全池泼洒。
2、苗种选择
苗种对于整个养殖的成败是非常关键的,近几年该现象更加明显。优质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前期成活率更高,在同等养殖环境条件下更容易出大规格。选择蟹苗时注意以下几点:体表清洁,无断肢、“磨爪”现象,肝胰腺色泽亮黄、纹理清晰,步足扁平、较长,自育苗、本地苗优先。
肝脏发白的蟹苗
3、适当深水位放苗
前期温度低,且温差变化大,水位过浅容易导致河蟹钻泥、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大。而且由于水位浅,底层光合作用太强,很容易滋生青苔,与水草竞争营养,影响水草生长,同时容易缠绕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螃蟹,导致蜕壳不遂。建议上水时尽量保持平均水位在70-80公分。
前期水位太浅易暴发青苔
4、放苗后及时投喂
很多养殖朋友认为前期温度低,蟹苗不吃料,实际是池塘水位过浅,温差变化太大,才导致蟹苗不吃料。养殖蟹苗的池塘水位相对较深,可以发现从苗塘刚刚拿出来的蟹苗是有“食线”的,但不可否认前期确实摄食少。所以建议适当投喂高蛋白饲料,同时添加“LY-生命素+营养快线”等保健产品,以达到提高蟹苗体质的作用,为提高第一次蜕壳成活率做准备。
低温期蟹苗有“食线”
5、合理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
肥水有促进河蟹吃料、稳定水质、促进水草生长、防控青苔等作用。但是目前市场上肥水产品各种各样,建议肥水前后一定要检测水质、藻相,才能更好的把握肥水。尽量选择含碳量较高的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化肥、粪肥尽量少用,化肥容易导致氨氮、**酸盐超标,影响河蟹蜕壳;粪肥容易污染底质,导致5月份出现水浓、水脏等现象。肥水前可适当引入老水,起到引入“藻种”的作用。肥水前可以解毒一次,防止水体中有影响藻类生长的毒素。前期肥水需要少量多次,根据池塘情况不同,可以7-15天补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