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洁:2015年博士生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随后加入通威,现任通威股份特种水产研究所[研究所是指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企事业机构。]营养师[营养师(英文:dietitian)职业的出现,是适应社会健康的需求而产生的。]一职,目前主要负责通威股份冷水鱼类(鲑鳟鱼)的配方管理和技术支持相关工作。硕博士连读期间主要从事冷水肉食性[肉食性动物是指主要吃肉类的动物。]鱼类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中鱼粉蛋白替代的研究和新蛋白源的开发工作。
特种水产研究所营养师魏艳洁
三文鱼[三文鱼(学名Oncorhynchus)其英语词义为“鲑科鱼”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所以准确的说Salmon是鲑鳟鱼。]的由来
提到三文鱼,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生鱼片,红嫩的肌肉,滑润的口感,令每个人都垂涎欲滴,那么三文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步步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很久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有一种鱼,每年都会洄游到欧洲沿岸的河流里产卵。这些鱼在洄游时会奋力跃上瀑布,向上游游去,因此人们用拉丁语中的“salmo”一词(意为“上升”)称呼这类鱼。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salmon。
18世纪,分类大神林奈(CarlLinnaeus)用“双名法”将大西洋的这种鱼其命名为“Salmosalar”,同时期,新**上的欧洲殖民者[大多都是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俄罗斯。]们在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沿岸惊讶地发现,这里居然也有好几种外形类似“salmon”、也会洄游产卵、甚至在不同生活阶段体色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习性都相同的鱼类。于是,这些欧洲殖民者们顺其自然地把这些鱼统统叫做“salmon”。为了区分它们和远在大西洋的亲戚,人们就把大西洋的S.salar叫做“大西洋salmon”,而把后者称作“太平洋salmon”。
20世纪初期,大西洋鲑出口到我国港台地区。当人们询问这种鱼的名字叫什么时,得到的是商人们“Thisissalmon”的回答。于是,Salmon这个外来词就在浓重粤语腔下被音译为了“三文鱼”。与此同时,在北方还用“鲑鱼”或“**哈鱼”来称呼东北河流里捕捞起的太平洋鲑。
随着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业的继续发展,太平洋鲑的养殖和捕捞也逐渐兴起,于是商家们为了打开知名度和概念炒作,就利用很多太平洋鲑的英文名中带有“salmon”一词的特点,将这些太平洋鲑用人们所熟知的“三文鱼”之名相称。
野生三文鱼的生活史
三文鱼养殖模式
1、为提高鱼体抗病力,国外传统养殖方式为陆地养殖(<100g)+网箱养殖(>100g)模式。
2、为提高养殖产量,节约水资源[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INTERNATIONAL GLOSSARY OF HYDROLOGY》(国际水文学名词术语,第三版,2012年)中有关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RAS室内循环水养殖正在成为国外(水资源缺乏国家)主流养殖模式。
3、国内主要利用山上流下的丰富的冷水资源采用流水水泥池养殖模式。
三文鱼的饲料选择
三文鱼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目前在我国北京、青海以及云南地区已初具养殖规模。在自然条件下,基本生活在水体底层,在稚鱼期以前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后摄食枝角类、底栖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鱼卵、水蚤、昆虫及小型鱼类,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够很好地摄食配合饲料。
简单来说,三文鱼的“童年”时期蛋白质需求很高(50%以上),脂肪相对较低(12-18%),而“成年”之后三文鱼要逐渐为繁殖等行为蓄积能量,因此需要高水平的脂肪(23-35%),蛋白质需求相对较低(38-43%)。饲料工艺方面,最好使用超微粉碎,原料粉碎后96-98%过80目的筛为佳,这样可以提高三文鱼的消化吸收效率及生长速度,同时降低饵料系数,减少N、P的排放,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由于养殖方式的集约化,同时还需要考虑饲料的耐水性以及粪便的成型效果。
目前通威主要生产大颗粒(>3.0mm)的三文鱼料,主要产品以及营养物质含量如下:
主要营养成分指标(%)
该产品具有良好诱食性,水中稳定性良好,放入水中1~2小时不散;针对性强,营养成分均衡,完全符合鲑鳟鱼的摄食和生长,可保证其快速健康生长,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饲料系数0.9~1.3,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养殖注意事项
投喂期间要保持最佳的养殖环境,即让鱼生活在高透明度、高溶解氧、澄澈清冷的水域中。最适水温是15~17℃,20℃以上饲料效率降低,25℃会很快死亡。溶氧要求达到6mg/L以上,在高于6mg/L时,生长速度快,生理代谢正常,饲料转化效率高,胚胎和幼鱼发育良好;水体溶氧低于5mg/L时,虹鳟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频率加快;水体溶氧低于4mg/L时,表现为典型的缺氧现象,通常**在注水口附近;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虹鳟表现出窒息现象,并陆续死亡。
因此在虹鳟的投喂管理中,应根据水质变化,适当增减投喂量,溶氧较高时,投喂量相对较高,溶氧较低时,投喂量要适当减少。另外还要注意,鲑鳟是凶猛肉食性鱼类,食物缺乏时,会互相残杀,因此要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大小的鱼适时筛选,分池饲养,饲喂过程中要根据鱼体大小不断调整饲料的粒径。
不同溶氧水平的虹鳟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与饲养规格
来源:通心粉社区
作者:特种水产研究所营养师魏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