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普洱市宁洱县一口主养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池塘,面积9亩,平均水深2米(图1)。2014年12月15日放养规格约为50克/尾的罗非鱼鱼种10万尾,由于另一个塘没有准备好,至2015年4月中旬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还没有分塘[ ...],发病时规格约75克/尾,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
2015年4月13日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7尾。
4月14日杀虫,15日解毒。每天死亡20-30尾。
4月16-17日,倒藻,水色发红后发白。每天死亡70-80尾。
4月18日,死亡120尾。
4月19日,开始内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19-21日每天死亡130-140尾。
4月22日,开始停料,外用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消毒”,死亡150尾。
4月23日,外用“碧水安”解毒。23-24日每天死亡80尾。
4月24日上午10点半到塘口,见水色浑黄,测水温22.5℃,用简易测试盒测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pH值7.4,氨氮1.2mg/L,表层水溶解氧3.5mg/L。池塘边缘有较多发病罗非鱼在水面下停滞(图2)。发病鱼体表无明显异常(图3),解剖见发病鱼肾脏、脾脏[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肝脏、心脏上有大量白色结节(图4、图5),脾脏严重肿大、发黑或表面有大量的泡状结构,部分病鱼有腹水,内脏粘连(图6)。
取4尾发病鱼从脾脏、肾脏、肝脏处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常温下25℃培养,72小时后观察没有长出优势细菌(图7)。
之后几天塘主拉网分塘降低密度,死亡量继续下降,进入5月份水温升高以后停止死亡。
分析:1、近几年云南省南部和中部的西双版纳州、普洱、玉溪、红河地区养殖罗非鱼在低温期发生一种以内脏出现大量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为类立克次体[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病。
2、本病例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可能是发生本病的重要诱因,在杀虫后水质突变引起死亡量快速增加,通过内服抗菌药物和水质恢复死亡量下降。(利洋公司技术部唐绍林普洱店黄永伟研究所雷燕提供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