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产[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的统称,和相关的服务或加工行业的总称。]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规模逐渐扩大,但水产品的销售价格却逐年下降,养鱼户的养殖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普遍降低。如何才能提高养殖效益呢?下面介绍的几种新思路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1.合理套养肉食性[肉食性动物是指主要吃肉类的动物。]凶猛鱼类。在同一口池塘中,适当套养一些肉食性鱼类(如鳜鱼、乌鳢、加州鲈鱼、鲇鱼等鱼类),利用这些鱼类既可以清除池塘中经济价值较低的小型野杂鱼类,使自身转化为优质水产品,同时又为主养鱼类减少了争食、争氧对象,提高了养殖鱼类的总体产量。一般每亩水面可套养肉食性鱼类10~30尾,在不增加投饵的情况下,可额外获得优质鱼类10公斤左右,每亩水面增加产值150~200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保证主养鱼类的安全,肉食性鱼类投放的规格要小于主养鱼类的存塘规格。
2.适当养殖一些季节性要求强的水产养殖品种[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指具有相同品质的东西,如植物品种。]。夏季可养殖一些热水性鱼类(如罗非鱼、淡水白鲳)和虾类(如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这些品种的肉质较好,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消费者,从法律意义上讲,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青睐。同时,这些鱼类作为垂钓对象时上钩率高,经济效益好。上述水产养殖品种对养殖条件要求不高,既可单养,也可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养殖周期短、见效快。
3.合理混养。即实行鳖、乌龟、河蟹、青虾、牛蛙、美国青蛙等水产养殖品种与鱼类混养。既可以鱼为主,也可以鳖、蟹、虾等水产养殖品种为主,我们可利用二者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资源,提高单位水面的经济效益。
4.开发“小品种”,做出大文章。如泥鳅、黄鳝等水产养殖品种,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小品种”,它们规格小、产量低。现在,这些小品种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多年来市场价格都比较平稳。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可以在春季将规格较小的黄鳝、泥鳅买进来进行暂养,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殖,下半年不但可达到较大的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也较高。
5.实行生态养殖,降低生产成本。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借鉴鱼鸭混养、鱼藕种养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降低经营风险。
6.种草养鱼,降低成本。草鱼[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市场价格要比鲤鱼高得多,草鱼具有生长快、饲料易解决等优点,利用空闲地发展种草养鱼不失为一条致富捷径。但进行草鱼养殖一定要做好防病工作,在放养时要注射草鱼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