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养殖常见病疾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鳗病的生态防治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保持平衡状态,为鳗鲡的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创造一个有利的小环境,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到防治的目的。当外界环境剧变引起生态系统失衡时,用人为的方法,使失去的平衡迅速逆转,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目前,鳗鲡养殖生产上通常使用的生态防治方法措施有:换水、过池、停食[停食,指食物停滞胃中不消化。]、调节[人体有着完善的调节机构,能够感知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随环境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改变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并使其相互配合以适应环境因素的的变化。]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改善池塘微生物及浮游生物种群结构、调节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等。现分述于下:

1.换水

换水有两种作用,一是稀释水中有毒的代谢产物;二是减少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在水中的密度,使之危害性减少,并补充溶解氧,改善水体环境,增强鳗鲡的抗病力。

2.过池

是在鳗鲡流行疾病、池水污染严重、用药困难或产生抗药性时,将鳗鲡捕捞后进行药浴处理,再转入预先消毒、培养好水质的鱼池中饲养。过池是鳗鲡养殖过程中出现久病难治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因此,应特别注意对使用过的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3.停食

停食可使鳗鲡处于饥饿状态,对患有细菌性内脏病的鳗鲡康复较为有效。

4.调节水温

调节养鳗池水温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升高水温,使一些喜低温的病原体生长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受到抑制,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减少鳗鲡感染疾病机会。很多鞭毛类及纤毛类原生动物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最适生长水温在20℃左右,水温升高会抑制这些寄生虫的繁殖,如鳗鲡红点病病原体败血极毛杆菌在28~30℃时就不能繁殖。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水温使鳗鲡有一个最佳生长、摄食环境,提高其体质及抗病能力。鳗鲡的最佳生长、摄食水温是26~28℃。在炎热的夏天,提高池塘水位,可使池塘底部水温相对降低,减少鳗鲡由于水温过高而产生应激性反应。

5.改善池塘生物种群结构

目前生产上用人为方法来改善池塘生物种群结构,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加入有益生物。在水泥结构的养鳗池中加入光合细菌,能利用水中的二**碳、氨、硫化氢、硝酸盐、**酸盐等简单化合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的转化,限制病原体的繁殖;加入微囊藻能使水质稳定,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从而有利于鱼池物质循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②在土池养鳗的池塘定向培育[定向培育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将它们不断进行接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或加入绿藻,可使池水氧气含量更加均匀,可避免因蓝藻老化形成水华及藻体死亡后发酵生成有害物质,影响鳗鲡摄食生长,而降低其抗病能力。

③混养鳙、鲢鱼,控制水蚤及轮虫过量繁殖,避免放养太密,导致水质恶化,使鳗鲡发病。

④避免池水环境因子剧烈变化(如大雨后用石灰调节pH值)。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