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金生 高少波 唐会元 黄安祥 杨武学 马振伟 杨春成 | ||
|
1.2 放养
1994~1996年共收养大鲵1578尾,其中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50g幼鲵800尾,规格0.25~2.0㎏大鲵765尾,规格2.5~5.0㎏种鲵13尾,各池放养情况(见表1)。放池前,逐尾检查伤病情况,如有轻度皮外伤,则用盐水清洗后涂抹抗菌素软膏,如有重伤病则置1号池作1周左右观察处理,待体质恢复后放池。
1.3 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
1.3 摄食与生长
大鲵摄食动物性饵料,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温10℃以下时,大鲵处于休眠状态,隐藏于洞*中,停止摄食;4月后出洞活动,少量进食;时入5月后水温回升到18℃以上时,摄食旺盛,摄食主要在夜间或傍晚,一般昼伏夜出,除夏季天气闷热浮出水面和盖板上面,白天很少外出活动;而8~9月盛夏季节,水温达24℃以上时,其食量下降,活动减弱。大鲵耐饥饿与生存能力很强,2~3个月未进食不减体重,曾有一尾0.5㎏个体,饥饿368天仍然存活。
经过近2年养殖,1997年5月抽样结果表明,小规格大鲵平均增重400~800g,部分大规格个体增重1000g以上。
1.4 饲养与管理
根据大鲵在天然状态下摄食动物性饵料,在池中搭养规格10㎝鲢、鳙、鲫鱼种300~400㎏,4~10月投喂活溪蟹,1997年共投喂863.5㎏,并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鲜兔肉、小杂鱼等,这些食物剁碎在傍晚前投喂,当池中有活蟹存在时,投喂的食物基本不摄食,利用率低,1~3天内腐烂变质前捞出,以免影响水质;投喂的食物定时、定位、定量投放。
根据大鲵对环境温度要求,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源水温低于水池水温,加大引水量,并在池顶架棚种植攀藤植物以遮荫降温,保持水质良好。
2 资源保护
2.1 野生资源保护政策
针对大鲵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河南嵩县**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从政策上加强引导与宣传,联合林业、**等部门查禁偷捕行为并严禁大鲵商业交易;积极清收群众偶尔捕获的大鲵,进行保护性养殖,待条件适当时放归大自然;对主产区植被、溪流等环境加以保护,以使大鲵能自然繁衍后代,以利资源增殖。
2.2 人工繁殖试验
2.2.1 亲本选择 1997年4月底挑选亲本16尾,雄性*门突出,雌性腹部稍膨大,雌雄性比为1:1,按大小分1号、2号池,其中1号池3组(个体重2~5.4㎏),2号池5组(个体重1~2㎏)。保证池中水交换量并投喂足量活饵。
2.2.2 人工催产
[读音催产 cuī chǎn1基本解释[expedite child delivery] 采取措施促使胎儿产出。]催产时间选择在夏末秋初,待水温下降到18℃时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分2批,1号、2号池亲鲵分别于9月20日和22日注射
[注射,指的是借助注射器一类的医疗器械将液体或气体注入人体,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为广州中南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鱼类催产灵(北方型),采用一次性注射,注射剂量雌鲵为800活性单位/㎏,雄鲵为500活性单位/㎏,注射部位为背侧肋沟间,进针深度0.5㎝左右。药物注射后加大水流**,并使池水水深保持在20~30㎝,使池中形成微流水和水流声。注射药物后每天观察数次,9月26日14:00时(药物注射后147小时)1号池发现1尾雌鲵出洞活动,并连续3 d夜间进行水口处漫游,清晨回洞。26日23:00时(药物注射后107小时)2号池发现2尾亲鲵在水面活动。9月28日上午全部检查,雌鲵未见*门红肿,轻度挤压没有卵粒排出,雄鲵未挤出**,人工催产未获成功。
3 小结
大鲵人工养殖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场所;养殖水源为山涧溪流或无污染的河水;养殖池中须设置大量孔*以供大鲵栖息;放池前需检查伤病情况并严格按大小分级养殖;盛夏须遮荫降温,严冬须温棚防冻;夏秋季节应投喂足量活饵(小杂鱼及溪蟹)并经常换注亲水,保持水质清洁。
对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就采取保护其野生环境和禁止捕捉与商业交易**齐下的政策,条件适合时还应考虑设立大鲵自然保护区。
大鲵人工繁殖具有一定难度,除了对其亲本人工培育成熟所需温度、饵料、水流、密度、性比等生物与环境因子尚未完全摸清外,人工催产所用药物及剂量、注射时机的把握等也有待今后重点研究。只有当采取人工繁殖获得大量大鲵苗种时,方能供给人工养殖所需,同时大鲵资源才得以真正有效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