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养殖**泥鳅要谨防以下常见问题


每年8-9月份是江门地区反季节泥鳅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投苗高峰,养殖2-3个月后,随着投喂量和密度的增大(此时冷空气迟迟不到),泥鳅养殖容易出现问题,以下是几个常见问题。


一、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问题

1、水浓绿,蓝藻[又名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水色浓绿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藻相主要以螺旋藻、颤藻、微囊藻等蓝藻门藻类为主,主要是因为投喂不合理或者饲料质量差,利用率[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低,造成池塘富营养化引。蓝藻大量繁殖会释放大量的毒素,容易引起泥鳅“胀肚”。


2、中后期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等水质指标高
中后期投喂量大,池塘污染加重,耗氧物质大量增加,物质循环开始因为长期的氧气供给不足而出现减慢或者中断。池塘物质循环不畅直接导致大量分解的中间产物(氨氮、**酸盐)积累,出现氨氮、**酸盐升高。此时用药物降解氨氮、**酸盐的指标难度极大,建议以解毒为主。

二、病害突出

1、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
泥鳅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指环虫等,换季时节水温适宜,底部有机质多的情况下,泥鳅虫害突出,主要症状为吃料减慢、烂尾、脱粘。

2、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症状:病鱼肠内充气,腹部鼓起,浮于水面。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鱼苗阶段,或水温急剧变化的时候,由于水中溶氧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易引发气泡病。

3、白嘴白尾病
症状:病鱼从吻部到眼部前端呈*白色,唇肿胀,嘴部周围溃烂,有絮状物粘附。病鱼成团**在池边,多数发生在水色浓绿的池塘。

4、烂皮烂身病
症状:病鱼身体两测、*门等部位表皮脱落,发炎,水肿,出血,严重的形成溃疡,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有的病鱼会并发肠炎病,*门红肿。病鱼摄食减少、消瘦,出现死亡。小规格泥鳅的烂身主要由虫害引起,大规格的则由水质恶化引起。


5、肠炎
症状:胀肚,腹部发红,*门松弛,解剖后有腹水等。发病多为蓝藻、甲藻池塘,或者投喂不当,氨氮、**酸盐、硫化氢等水质指标高的池塘。


三、成功养殖需要改进建议

1、合理投喂
俗话说“病从口入”,蓝藻大量繁殖,氨氮、**酸盐等水质指标高,寄生虫病、细菌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由投喂不当造成的。我们应根据天气、水质等综合条件,合理控制投喂量,保证鱼体正常生长,减少对水质的破坏及病害的发生。

2、少杀虫
养殖户闻“虫“色变,以杀虫为先,最后却导致水质恶化,鱼死亡加重。因为随着高密度精养的推广,传统的杀虫消毒观念已不合时宜,**性大的药物易引起水质破坏、缺氧等问题,从而导致死鱼增多,大大延长发病池塘的治疗恢复时间。转变观念,以调水、保健、预防的理念养殖才是成功养殖、增加效益的出路。

3、稳定水质
养殖过程虽然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但养殖管理的本质都是稳定水质,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养殖前期应当侧重使用菌制剂,促进水体循环;中、后期投喂量大、密度大,应以解毒、改底、增氧为主,稳定水质,改善环境。

4、加大增氧、提高产量
随着泥鳅大面积推广,市场价格必然走低,如何提高产量、保证效益才是关键。本地区的成功案例表明,高产量依靠的是增氧能力足,池塘小,增氧机利用率高。大家应记住“想增产、先增氧”。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