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群[鸡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ī qún,是指平庸之辈。]都会出现啄癖的现象,养殖户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才能将损失降到低,下面就是鸡群啄癖的全面分析。;
;啄癖也称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其代谢障碍所致非常复杂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各日龄、各品种鸡均能发病,鸡群一旦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互啄以后,即使激发因素消失,往往也将持续这种恶癖,致鸡伤、残、死,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常见类型及诱因】;
;1、啄*;
;啄食[啄食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用嘴取食。]*门及其以下腹部是严重的一类啄癖,见于高产笼养鸡群或开产鸡群,诱因是过大的蛋排出时努责时间长造成脱*或撕裂,损失的多是高产母鸡。也常见于发生腹泻的雏鸡,诱因是*门带有腥臭粪便。;
;2、啄羽癖;
个别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或脱落的羽毛,啄得皮肉暴露出血后,发展为啄肉癖,常见于产蛋高峰期和换羽期,多与含硫氨基酸[氨基酸是羧酸碳**上的氢**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团。]、硫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乏有关。
;3、啄蛋癖;
;母鸡刚产下蛋,鸡群就一拥而去啄食,有时产蛋母鸡也啄食自己生的蛋,主要发生在产蛋鸡群,尤其是高产鸡群,发生的原因多由于饲料缺钙或蛋白质含量不足,常伴有薄壳蛋或软壳蛋。;
;此外,啄趾癖多见于小鸡,啄冠、啄髯多见于公鸡间争斗,啄鳞癖多见于脚部被外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侵袭而发生病变的鸡等。;
【;病因】;
;啄癖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环境、日粮[日粮(ration).,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一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和激素等因素。;
;1、环境因素;
鸡舍潮湿,温度过高,通风不畅,有害气体浓度高,光线太强,密度过大,外寄生虫侵扰,限制饲喂,垫料不足等。;
;2、日粮因素;
日粮营养不全价,蛋白质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过低,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食盐不足,玉米含量过高等。全价日粮颗粒料比粉料更易引起,笼养比平养更易引起。;
;3、激素因素;
鸡即将开产时血液中所含的雌激素和孕酮,公鸡雄激素的增长,都是促使啄癖倾向增强的因素。;
【;防治措施】;
;防治本病时,首先应了解发生同类相残的原因而加以排除,进而根据诊断出的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及时移走互啄倾向较强的鸡只,单独饲养,隔离被啄鸡只,在被啄的部位涂擦龙胆紫,黄连素和氯霉素等苦味强烈的消炎药物,一方面消炎,一方面使鸡知苦而退。作为预防,可用发电机用过的废机油涂于易被啄部位,利用其难闻气味和难看的颜色使鸡只失去兴趣。
;2、断喙尽管不能完全防止啄癖,但能减少发生率及减轻损伤。7-10日龄断喙效果较好,开产前再修喙一次。断喙务求,好请人员来做,成功的断喙既可以防止啄癖又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
;3、光照[①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可过强,以3瓦/米2的白炽灯照明亮度为上限。光照时间严格按饲养管理规程给予,光照过强,鸡啄癖增多。育雏期光照控制不当,产蛋期易发生啄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4、降低密度,为鸡只提供足够的空间,可减少啄癖发生的机会。;
;5、加强通风换气,大限度地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含量。;
;6、严格控制温湿度,避免环境不适而引起的拥挤堆叠,烦燥不安、啄癖增强。;
;7、提供完善的平衡日粮,注意玉米含量不要超过65%,无动物性蛋白配方应特别注意氨基酸的平衡,避免饲料单一,会收到良好效果。;
;8、在日粮中添加0.2%的蛋氨酸,能减少啄癖的发生。每只鸡每天补充0.5-3克生石膏粉,啄羽癖会很快消失。缺盐引起的啄癖,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4天,但不能长期饲喂,以免引起食盐中毒。;
;9、已形成啄癖的鸡群,可将舍内光线调暗或采用红色光照,也可将瓜藤类、块茎类和青菜等放在舍内任其啄食,以分散其注意力。;
;10、补喂砂砾,提高消化率。可从河砂中选出坚硬、不易破碎的砂石,雏鸡用小米粒大小,成鸡用玉米粒大小,按日粮0.5%-1%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