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患了副伤寒[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之后,养殖户会立即采取治疗方法,这样也难免遭受损失。所以,养殖户要了解鸡副伤寒症状,鸡副伤寒的防治方法,从而做好预防措施。
鸡副伤寒的症状
本病是由沙门氏菌[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以下痢、结膜炎、消瘦为特征的传染病。雏鸡多发,成年鸡则为慢性或隐**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由于各种家禽都能发病,故广义上称为禽副伤寒。
雏鸡在胚胎期和出雏器内感染的,于4-5日龄发病;这些病雏的排泄物使同群的鸡感染,多于10-12日龄发病;死亡高峰在10-21日龄。10天以上的雏鸡发病的无食欲,离群独自站立,怕冷,喜欢拥挤在温暖的地方,下痢,排出水样稀粪,有的发生眼炎,失明。成年鸡有时有轻度腹泻,消瘦,产蛋减少。病程较长的肝、脾、肾淤血肿大,肝脏表面有出血条纹和灰白色坏死点,胆囊扩张,充满胆汁。常有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呈**,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有出血性炎症,肠腔中有时有干酪样**物质堵塞。
鸡副伤寒病原及流行特点
一、病原
引起鸡副伤寒的沙门氏菌是血清学上相关的革兰氏*性杆菌,不产生芽胞。大小通常为0.4~0.6μm×1~3μm,它们偶尔可形成短丝。禽副伤寒沙门氏菌正常带有周鞭毛,能运动,但在自然条件下也可碰到带或不带鞭毛的不运动的变种。本病原体为兼性厌氧菌,易于在普通肉汤或琼脂上生长,佳培养温度为37℃。在密封玻璃安瓿半固体琼脂中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在室温下保存40年仍有活力。在琼脂培养基上的典型菌落为圆形、稍隆起、闪光而边缘光滑。菌落大小为1~2mm,依分散的程度而定。有时可看到粗糙菌落。
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如下: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山梨醇并产气;不发酵*糖、蔗糖、杨苷、侧金盏花醇;通常发酵卫茅醇并产气;发酵或不发酵肌醇;不产吲哚;甲基红阳性;V—P*性;通常不利用枸橼酸盐;硫化氢通常阳性;尿素不水解;明胶很少液化;氰化钾*性;硝酸盐被还原;运动力阳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脱羧酶阳性但通常迟缓;N2酸盐NNNN性;苯丙氨酸脱氨酶*性。没有以上特性的细菌不属于禽副伤寒沙门氏菌,除非能证明它们带有已知沙门氏菌血清型[血清型又称血清蛋白型。]的抗原。例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哥本哈根变种常引起鸽的副伤寒,但通常从鸽分离时不发酵麦芽糖,所以初次检查易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混淆。
禽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菌体和鞭毛抗原结构差异很大,几乎覆盖了Kauffman-White抗原式中的主要抗原群。从鸡分离到的以B、C、D、E群为主,从火鸡分离到的以B、C、E、G和亚利桑那沙门氏菌为主。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分离到禽副伤寒沙门氏菌有90个血清型之多,鼠伤寒、海德堡和肠炎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血清型。已发现先前很少出现的特定血清型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可越来越常见。在任何国家中家禽较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通常带有地方特色,在短期内分离频率不会有很**动。大多数新的血清型在自然界不常见,在任何时候动物和人类中约70%的沙门氏菌病暴发不会由10或12种以上的血清型引起。
二、流行特点
鸡副伤寒沙门氏菌可感染大多数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本病原体的广泛分布使它们可以迅速传播。大多数禽群在其生命的某些阶段均可感染沙门氏菌。本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经卵传播是其中之一,包括经卵巢直接传播和穿入蛋壳的间接经卵传播。
1.易感宿主
禽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在家禽中以火鸡和鸡为常见,幼龄鹅和鸭也很易感,鸽也可发生本病。在其他禽类以及所有家养和野生的哺*动物都很常见。
(1)火鸡:流行率比任何其他禽类都高。主要的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群间的感染率[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指标之一。]有差异,以0~72%不等,有1/3的暴发感染率超过10%。公鸡、母鸡和仔鸡的感染水平无多大区别。饲料和饲料成分是新血清型进入火鸡群的主要来源。
(2)鸡:可以由多种血清型引起。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从20%~100%不等。死亡一般仅见于幼龄鸡,以出壳后初2周常见,第6和第10天之间是死亡高峰。1月龄以上很少死亡。鸡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抵抗力随年龄而迅速上升,到第3至第5周龄时感染水平显着下降。3周龄以上很少引起临诊疾病,只有存在其他不利条件时才可能出现高死亡率。但这些存活鸡中有很大部分仍然带菌,成为无症状的排菌者。通过带菌鸡污染的新鲜垫料可使感染在群内迅速散布。肉用仔鸡群感染可把沙门氏菌带进加工厂,在消费者的鸡肉中发现的很多沙门氏菌血清型都与肉鸡场发现的相似。加工过的鸡肉可带有沙门氏菌,可能的来源是塑料运输箱,因为水洗不能降低其污染率。
2.传播途径
禽副伤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种禽感染时可经卵传播,此外饲料、啮齿动物、野鸟和其他媒介也可造成家禽感染。
(1)经卵传播:可分为经卵巢的直接蛋内传播和蛋壳污染并穿入蛋壳引起的经卵传播。经卵巢的直接蛋内传播可偶见于火鸡,但蛋感染率低;鸡则很少见。据认为至少有些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产生卵巢和腹膜局部感染,因此在蛋壳形成前污染蛋内容物。虽然这样的蛋内感染率低,研究结果表明,有时可发生真正的蛋传播。肠炎沙门氏菌偶尔可以经卵传播,但不同菌株之间有差异。
产蛋过程中粪便污染蛋壳或产蛋后在产蛋箱、地面或孵化器[孵化器是原指人工孵化禽蛋的设备,后引入经济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内污染蛋壳在本病的传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蛋壳表面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以穿入蛋壳,在蛋内繁殖,造成经蛋传播。进入蛋内的沙门氏菌在卵黄内繁殖很快,随后感染发育中的胚,引起胚胎死亡,或孵出感染雏,成为感染其他雏的来源。蛋白对穿入蛋壳的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很小,蛋壳的结构和质量,如是否有裂缝,决定进入蛋内的程度。相对湿度高有利于蛋壳上沙门氏菌的繁殖。污染蛋把沙门氏菌带进孵化器,还可感染出壳的雏鸡。
(2)环境传播:污染的蛋壳、羽绒毛、灰尘和其他孵化的碎屑都是孵化器内感染的来源。通过气流的作用,孵化器中的沙门氏菌散布到整个孵化室中,并存活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感染随后孵化的一批鸡。在育雏器中禽副伤寒可通过吸入、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或直接吃进病雏的粪便而迅速传播。本病可从较大的无症状肠道带菌鸡直接传播到幼龄鸡,或通过靴鞋、饲料袋、运输板条箱或育雏设置等污染物而传播。
(3)饲料传播:饲料是禽副伤寒沙门氏菌很常见和很重要的来源。污染水平通常不高,但是污染量达1个细菌11~159饲料就可引起感染。饲料成分中的鱼粉污染为常见。从饲料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与从垫料和加工过的家禽胴体中分离到的存在显着相关。显然,减少饲料污染可以减少胴体污染。
鸡副伤寒防治
1、对带菌者[带菌者(carrier)体内带有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的人。]必须产格淘汰。
2、成年鸡和幼鸡要隔离饲养。
3、发病严重和已知有带菌者存在的鸡群,不可作为种蛋来源。
4、病鸡及时淘汰,尸体要焚烧深埋。
5、孵化时种蛋要来自健康无传染病的鸡场。并在孵化前,蛋用福尔马林蒸气消毒。蒸气消毒在孵化前24—48小时为适宜。孵化器等用具也要彻底清扫,消毒。运送的雏鸡用具以及鸡舍、场址、饲养用具等,都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消毒,孵化室和养鸡场要消灭老鼠和苍蝇。
6、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副伤寒的死亡率,但治疗后的鸡可以成为长期带菌者,不能留作种用。此病用土霉素、金霉素治疗效果较好,按0.2%的比例拌入饲料内喂服。或用0.04%的呋喃唑酮连续饲喂10天,对鸡及火鸡有显着疗效。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养殖户在了解了鸡副伤寒症状,鸡副伤寒的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后,还需要做好养鸡场的日常管理工作,防止重要疫病的发生,给养鸡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