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生产性能受品种、环境、疫病与饲养管理等影响。品质纯正、环境适宜、防止疫病,并做到体质量、喂料与鸡只分布均匀,一定会取得优良的生产成绩,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有关影响蛋鸡产蛋率的因素,如何解决母鸡下蛋难题的措施:

影响蛋鸡产蛋率的因素

  一、基因:品种品质

  种苗承载品种遗传的物质基础,品种的优劣由种苗的质量来体现,种苗的质量通常用品质纯洁性与健康纯洁性评测。品质纯正指的是品种血统纯正非杂交,健康纯洁指的是健壮不带有寄细菌**。实际经营中往往只注重价格不注重品质,只关注体质量不注重验血。因此,选择好的品种是关键:一是选择大品牌;二要做好前期调研考察;三是进行指标量化检验检测。

影响蛋鸡产蛋率的因素,如何解决母鸡下蛋难题的措施

  二、管理:日常饲养

  饲养管理影响鸡只生产性能的各个方面:管理水平是软实力,需要时间与实践去积累;人是饲养管理的执行者;制度、经验、激励与情绪影响人的饲养行为;饲养标准是饲养管理的操作指南;体质量、喂料、鸡只数量三均匀是饲养管理的基本要求。

  鸡只体质量均匀度[从中心到边缘的亮度分布是否均匀。]严重影响鸡群[鸡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ī qún,是指平庸之辈。]产蛋性能,青年鸡培育过程应以均匀度为导向,产蛋过程也应持续关注群体均匀度。

  饲料营养水平要符合饲养标准,而饲喂均匀更重要,后备期饲喂均匀才能保证体质量均匀,产蛋期饲喂均匀才能保证产蛋率平稳。饲喂均匀才能发挥饲料的大功效,确保喂料均匀是减少饲料隐性浪费的方法。

  让每个小笼内装的鸡只数量一致,保证青年鸡体质量发育一致,以及产蛋鸡采饲量一致,通过每一次的免疫来调整鸡群,通过巡查及时挑选出病残弱鸡。

  三、环境:工艺环境

  饲养工艺决定了鸡只的生产环境。由于科技进步与技术突破,全国各地自然环境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已经不大,目前,商品蛋鸡饲养工艺正从简单原始的低密度全阶梯向高密度叠层笼养转型,开放式笼养正被人工调控环境舍养替代,鸡舍内环境直接影响鸡只生产性能的发挥,将温湿度调控在适宜范围,满足小通风量的要求,做好鸡舍内有害气体与粉尘的管控工作。

  四、健康:疾病防控

  做好免疫接种、杜绝群发病是确保蛋鸡生产性能发挥的前提,而细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都不容忽视。疫病防控的措施是,建立体系、综合防控,死苗与活苗兼用,重复免疫,选对毒型,交叉保护,重点季节封闭饲养。

如何解决母鸡下蛋难题的措施

  1、准备产蛋舍

  育成鸡在转入产蛋舍之前,就应将产蛋舍的各种生产设施安装调试正常。标准16格蛋窝在放置合理、设计舒适的前提下可满足64只母鸡的需求。如果鸡群的均匀度非常高,那么产蛋时间越集中于一天内的某个时段越易产窝外蛋。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增加产蛋窝,调整好蛋窝与鸡只的比例。蛋窝的摆放好选择在18-20周龄母鸡开产前进行,以满足母鸡“寻找产蛋处”的心理,从而达到引诱母鸡的效果。在摆放蛋窝时,应考虑母鸡产蛋时对安全和舒适的需求,摆放在通风良好、光线较暗的地方,避免放在较冷、有贼风或光线较强的地方。由于窝外蛋多出现在蛋窝下的*暗处,故在摆放蛋窝时还应结合灯泡的排列,以减少这些*影。在符合品种要求的前提下,蛋窝离地面应尽量高一些。

  2、尽早开启蛋窝

  一些饲养员为了防止母鸡弄脏产蛋窝内的垫料[发酵床主要由有机垫料组成,垫料主要成分是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秸秆,干生牛粪等,占 90% ,其他 10% 是土和少量的粗盐。],在见蛋后才开启蛋窝,孰不知鸡群由于早期没有使用过蛋窝,就会在开产前寻找另外的地点就巢,这样开产后的窝外蛋会增多,所以应让母鸡尽早使用产蛋窝。

  3、诱导母鸡使用蛋窝

  在鸡群刚开产时,饲养人员应时刻关注母鸡的就巢地点,尤其在早晨要来回走动10次左右,此后每小时转1次直到下午,这是减少窝外蛋的简单有效的管理办法,否则未及时捡起的窝外蛋将有坏的示范作用。通常一些较暗或较牢固的墙边、角落、窗台、湿帘角、料线入口、料桶下、蛋窝下等处均易吸引母鸡就巢,饲养员一旦发现母鸡在这些地方就巢,就应及时予以纠正,温和地把它们抱起放在蛋窝里,通过多次干预,母鸡就学会使用蛋窝了。同时,开产前所有蛋窝里的鸡蛋不要捡出来,还可以在窝内放置假蛋以吸引母鸡进入产蛋窝。

  4、利用产蛋窝

  鸡群从开产到产蛋高峰这段时间,产蛋多集中在上午11时之前,全天60%-80%的蛋在这段时间产出,这时对蛋窝的需求就非常高,因此这段时间也较容易出现窝外蛋。产蛋高峰过后,每天的产蛋周期就会变长,对蛋窝的需求也相应减少。这时若舍内的蛋窝过多、过于拥挤,不仅会增加窝外蛋,还会影响产蛋率。因此,在产蛋高峰期之前可适当增加蛋窝数量,高峰过后要及时撤除不需要的蛋窝,以提高蛋窝利用率。

  5、及时维护产蛋窝

  产蛋窝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破损,尤其是窝外的踏板损坏后,母鸡就不能或不愿进蛋窝。因此,应及时维护蛋窝。首先,保证蛋窝安置稳定牢靠,底板结实,母鸡进窝后不摇晃、不活动。其次,窝外的踏板应牢固并有一定的强度,能同时承受几只鸡的重量。另外,窝内的垫料应每天添加或更换,保证干净干燥,以满足母鸡的舒适、卫生、防霉等要求,并要尽量与地面垫料不同。

  6、合理饲喂和饮水

  母鸡在产蛋前要求足够的采食和饮水,设备不足或管理不善,会导致母鸡在产蛋与采食、饮水等活动上产生冲突而增加窝外蛋。首先,要保证母鸡在产蛋前吃饱。母鸡产蛋一般多集中在开灯后的7-10个小时内,而在这10个小时内产蛋也不是平均分布,开产后的5个小时比较集中,能占全天的60%以上。假如大部分母鸡在开灯后4-5个小时产蛋,再减去半个小时或1个小时的饮水时间,母鸡的采食时间就只有3-4个小时。因此建议在保证母鸡有合理的料位基础上,好在开灯前将饲料全部布满料槽(桶),并使用颗粒饲料或颗粒破碎料,这样才能保证鸡群在进入蛋窝前吃饱喝好。否则,如开灯后才喂料,又得占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如采用粉料,则采食时间需要3-4个小时,再赶上夏季母鸡不喜欢吃料,这些均使母鸡在有产蛋**前不能吃饱,因此就会滞留在料线处而不愿到产蛋窝产蛋,窝外蛋当然会多。另外,公鸡料比母鸡料应推迟几分钟添加,并在公鸡采食完后尽快提升料桶,以防母鸡在公鸡料桶下产蛋。其次,保证母鸡在采食时有充足清洁的饮水。如开灯后推迟给水、限水太严、饮水空间不足、水压不够、水线堵塞、饮水*头损坏等,都会使母鸡因喝不到充足的饮水而留恋在饮水设备的周围,造成不去光顾蛋窝而将蛋不由自主地产在窝外。

  7、适宜的环境条件

  应随时调节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给鸡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否则,会直接影响鸡群在舍内均匀分布,从而带来窝外蛋。夏季舍温较高时,若对降温系统管理不当,母鸡会自动寻找温度稍低或空气流动较快使之感觉凉爽的地方,这样无形中就加大了这一区域蛋窝的压力,而使窝外蛋增多。同样,冬季进风口处的低温让这个地方的蛋窝不能被利用,而暖和处的蛋窝就会紧张起来。冬季舍温较低时,鸡群往往会在地面垫料上挤在一起取暖,也不愿进窝产蛋。因此,夏季应采用纵向通风并有效地使用**系统,以利于母鸡在高温期间使用蛋窝;冬季在保持较好的通风条件下,应大限度地使用供暖设备来提高舍温,以便减少窝外蛋的产生。此外,舍内的垫料厚度以保持在5-8厘米为宜,垫料过薄不仅会降低鸡群的受精率,还会导致鸡腿病的发生;但垫料也不宜过厚,否则母鸡会在垫料上挖比较深而舒适的窝产蛋。

  8、保证公母鸡性成熟一致

  从育成后期开始,就应重视公母鸡性成熟的培育,保证它们在母鸡开产时公母鸡性成熟达到同步。混群后还应经常检查公母鸡的比例是否适宜,尤其在28-29周时,如果公鸡多了,可以按每200只母鸡淘汰1只公鸡的比例进行淘汰。否则,如果公鸡发育比母鸡早或者混群初期公鸡配比太多,则都会出现过度交配的现象,即母鸡一直在栖架上、蛋窝内、蛋窝下等处躲避公鸡,这样不仅会使母鸡受精率降低、窝外蛋增多,还会引起公鸡间的争斗,进一步增加公鸡的死亡淘汰率。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