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鸭的养殖过程中,鸭丹毒[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疾病普遍出现,会给养鸭[《养鸭》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南京农业大学畜禽营养学专家丁晓明教授,禽病学专家吴增坚副教授等编写的图书。]场造成损失[损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ǔn shī,指失去东西,不会有补偿。],为了避免养鸭场造成损失,我们应该如何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呢?
症状
鸭丹毒是猪丹毒[猪丹毒是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杆菌引起的鸭急性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当鸭患有该病时,病鸭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升高到43.5℃,精神萎顿、停食,羽毛松乱和出现下痢,呼吸急促,常于2~3天内死亡。
防治
为了避免鸭出现该病,养鸭场与猪场的距离不宜太近;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治疗;鸭场的场地、用具应经常消毒。目前治疗该病以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疗效好,可大剂量使用,每只成年鸭每次用20万单位,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至正常、食欲恢复,并维持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