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养鸡的养殖户来说,鸡的绿脓杆菌[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病,但是到底什么是绿脓杆菌病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鸡的绿脓杆菌病。
病原学
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性,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能运动,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细菌大小为1.5-3.0μm×0.5-0.8μm,单在或成双排列,偶见短链。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危害雏鸡,发病多为1-35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不一,有时高达50%,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据刘尚高等(1987)报道,我国流行的鸡绿脓杆菌主要是血清Ⅳ型,属于IATS9型。
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并可在正常人、畜肠道及皮肤上发现,本菌通常多见于创伤感染,因此该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污染及**的注射有一定关系。
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严重病鸡粪中带血;腹部膨大,手压柔软,病鸡后期呈腹式呼吸;有的病鸡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水肿[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edema),通常指皮肤及皮下组织液体潴留,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水肿部破裂流出液体,形成痂皮,眼全闭或半闭,流泪;颈部皮下水肿。严重病鸡两腿内侧部皮下也见水肿。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病鸡颈部、脐部皮下呈黄绿色胶冻样浸润,肌肉有出血[出血(hemorrhage)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称为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不同程度充血、出血。肝脏脆而肿大,呈土**,有淡灰**小点坏死灶。胆囊充盈。肾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出血小点。肺脏充血,有的见出血点,肺小叶炎**变,呈紫红色或大理石样变化。心冠脂肪出血,并有胶冻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腺胃粘膜[胃粘膜是由上皮、固有层及粘膜肌层三部分组成。]脱落,肌胃粘膜有出血斑,易于剥离,肠粘膜充血、出血严重。脾肿大,有出血小点。气囊混浊、增厚。
人工感染病鸡的病变为注射部位呈现绿色的蜂窝织炎,免疫**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胞排空。脾鞘动脉周围纤维素性变性,多数鸡见化脓性脑膜脑炎,少数见局灶性肝坏死和间质性心肌炎,个别鸡肺小叶出血性坏死性炎。
诊断
本病的诊断,除结合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主要靠采集病料作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
1.病料的采集与分离培养取病死鸡心血、肝、脾、肺及胸腹部皮下水肿液,分别接种于可供本菌分离用的普通肉汤、普通琼脂[琼脂,学名琼胶,英文名(agar),又名洋菜(agar-agar)、海东菜、冻粉、琼胶、石花胶、燕菜精、洋粉、寒天、大菜丝,是植物胶的一种,常用海产的麒麟菜、石花菜、江蓠等制成,为无色、无固定形状的固-qiongzhi]平板、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等培养基,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h,观察菌落的特性和颜色。菌落呈蓝绿色者,可初步诊断为绿脓杆菌。
2.实验室诊断
(1)形态观察:取纯培养物作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本菌形态特征见病原体部分描述。
(2)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检查:同病原体部分的描述。
(3)动物试验:取24h肉汤培养液,腹腔接种健康雏鸡,每只0.2ml(2×109CFU/m1)。同时设立对照。从死亡的试验鸡心、肝、脾、肾等脏器中能重新分离到绿脓杆菌,即可确诊。
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2.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多数报道认为,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羧苄青霉素和磺胺嘧啶敏感,用于治疗本病有效。
3.绿脓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有必要开发研制生物制品。但至今尚未见有以高免血清或**来防治该病的报道。然而我国流行的主要绿脓杆菌血清型的定型,为今后生产高免血清或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