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黑头病呢?黑头病又称传染性盲肠[盲肠cecum: 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肝炎或组织滴虫病[滴虫病确实已被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这就是说本病可以经过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是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主要是病鸡便血、贫血,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等几种病状。
一、流行特点
本病[古医书名,提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病原为组织滴虫,也称盲肠肝炎单胞虫。本病多发在春末至初秋的暖热季节,鸡、火鸡、鹧鸪、和雏鸡均可被感染。本病是由于组织滴虫钻入盲肠壁繁殖,进入血流和寄生于肝脏引起的。2周龄到4月龄的鸡易感性很高,潜伏期7~12天,成年鸡也会发生,但呈隐**染,并成为带虫者。
二、病因
鸡群的管理条件**、鸡舍潮湿、过度拥挤、通风**、光线不足、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等,都可成为本病的诱因,促使本病的流行和加重本病的病情。
三、临床症状
病初病鸡表现食欲不振,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嗜眠,怕冷挤堆。消瘦,贫血,下痢,粪便淡**或炒绿色,含有血液,严惩时排出大量的鲜血。有些病鸡头部皮肤淤血,呈蓝紫色,有黑头病之称。
四、病理变化
组织滴虫病的主要病变在盲肠和肝脏。盲肠壁变厚和充血,从粘膜渗出的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充满盲肠腔,使肠壁扩张,渗出物发生干酪化,形成由脱落上皮、纤维素、以及盲肠内容物共同组成的干酷样肠芯,似香肠样,略带红色,后发展为连续一层层渗出物浓缩而成的一种分层淡黄的物体,中心为黑色的凝固血块。盲肠壁的溃疡可导致盲肠穿孔,引起全身性腹膜炎。肝脏肿大,表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下陷的坏死灶,中心为淡**或黄绿色,外周边缘为隆起的灰色,成年鸡肝脏坏死灶可融合成片,康复鸡肝脏、盲肠壁形成瘢痕组织。病程1~3周,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可达30%以上,及时治疗的死亡率不高,但病后数周生长缓慢。
五、综合防治
1、预防本病要做到幼鸡和成鸡分开饲养,鸡和火鸡不能混养,雏鸡如能进行网上饲养,使其不接触粪便和污物,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定期驱除鸡群异刺线虫(如用驱虫净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鸡舍地面特别是泥地运动所要彻底消毒。
2、治疗本病可选用下列一种或数开中药物:①痢特灵:在饲料中添加0.04%,即每千克饲料中加4片(每片0.1克),连用5~7天。② 2-氨基-5-硝基喹唑:在饲料中添加0.05%~0.1%,1次/天,连用14天,有很好的疗效。③ 4-硝基苯砷酸:混料400~700毫克/千克。④ 甲硝哒唑(灭滴灵):按400毫克/千克混饲料,连用5~7天。⑤ 左旋咪唑:在病鸡转向康复时,用于驱除异刺线虫,鸡每千克体重用25毫克(1片),一次性经口投服,也可使用针剂,用量效果5片剂相同,常用于5%的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注射0.5毫升。
本病常伴有细菌的继发感染,为减少死亡,在应用上述药物时,可适当并用广谱抗菌素氟苯尼考、复方敌菌净、**克林霉素等。另外,还可采取对症治疗,为阻止盲肠出虫,促进盲肠与肝脏损伤的恢复,每千克饲料添加维生素K3 2~3毫克,清鱼肝油[鱼肝油(英文名:cod liver oil)。]15~25毫升或浓缩鱼肝油丸,连用2~3周;也可喂服护肝片,每只鸡早晚各服1片,连用5~7天,对恢复肝功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