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也比较注重,鸡肉已是人们餐桌常有的配菜需品,局限于笼养中的鸡肉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食欲,而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于林间[《林间》是宋代诗人刘草庐所作诗词之一。]的鸡,其肉品质量与风味得到大大改善,深受消费者欢迎。所以林间养鸡也普遍让广大养殖户欣然接受,本文介绍下林间养鸡技术,内容如下:

林间养鸡技术

一、扎设草人用一捆稻草做身子,用木棍绑上稻草做四肢,拿一把稻草做个头,然后用木棍、绳子把四肢和草头整合拢来。再给草人穿上衣服戴上草帽,固定在显眼处,以达到恐吓驱赶敌害之目的。

林间养鸡技术

二、空中罩网在鸡的栖息处上空拉上钢丝绳,把遮阳网固定在钢丝绳上,以防止空中老鹰等的侵袭。

三、加固门窗在如蛇、黄鼠狼[黄鼠狼,中文正规名黄鼬(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隶属于食肉目鼬科鼬属。]、老鼠通过的门和窗户上,设置钢丝网,防止进入鸡舍[鸡舍是指鸡栖息的地方,按饲养对象分,有核心鸡舍、种鸡舍、育雏鸡舍、育成鸡舍、蛋鸡舍、肉鸡舍、环境安全型畜禽舍鸡舍等。]

四、堵塞通道白天放养于林中的鸡,晚上进入鸡舍后,把鸡的出入通道关锁或堵塞好,防止天敌夜晚进入鸡舍对鸡进行侵害。

五、装设机关捕杀老鼠,在有老鼠经常光顾的地方装上带有机关的套、夹、笼,或**诱饵和陷阱等,以捕捉老鼠,促进绿色养殖、生态养殖的健康发展。

六、驯养猎犬如果黄鼠狼太多,危害太大,可驯养几只猎犬主动攻击,担负守卫任务。为了防止猎犬伤害过往人员和自家的鸡,可采取白天拴养、晚上放养的方式。

林间养鸡的饲养

1、围栏和鸡舍的建设

鸡舍选址、布局、设施:鸡场选址应选择地势较高、干燥、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卫生、排水和供电方便的地方,且有适宜放养的林带、果园、草场、荒山荒坡等,距离干线公路、村镇居民集中居住点至少500m,周围3km内无污染源。鸡舍严格执行生活区和生产区相分离。

生产区应包括放养区、鸡舍(包括育雏[晚成雏完全靠母鸟衔食饲养的现象叫育雏。]舍或放养区鸡舍)、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室、隔离舍、兽医室等,育雏舍应与放养区分开,并应有粪污处理设施或固定场所。隔离舍和粪污处理设施应设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距离鸡舍50m以上。放养区鸡舍应建造在地势高燥处,能防雨、遮阳、避风、保暖。

林间建围栏,防止鸡的丢失和防天敌(如狐狸、黄鼠狼等)侵害。围栏用塑料网[塑料网分牵伸网和非牵伸网两种。],高2.5m,**深埋25cm,间隔2m打一木桩,把塑料网栓在木桩上即可;把自来水或井水引到果园、林间中。

鸡舍建在围栏的两端,便于轮放时移动围栏。鸡舍主要是提供鸡晚上休息及避风雨用,可以相对简单,如用砖瓦、彩石绵瓦等。冬季四周可以用草帘、塑料簿膜围起来以保温。一般每平方米鸡舍可养10~12只鸡。同时可在鸡舍内顺着鸡进果园、林地方向搭30cm斜面的栖架,栖架材料可用木条、竹子等,每隔10cm一根木条或竹子,让鸡夜间在栖架上休息。

2、饲养场地、器具消毒

建立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防疫制度,对所有场地、育雏室、鸡舍及饲养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具体为育雏室的墙角、地面、顶棚等处的毛屑、灰尘、污物等彻底清除干净,用自来水冲洗后再用1∶3000的消毒王喷洒,待干燥后铺上垫草,将洗刷干净的饲槽、水盆、用具等放入室内,在20℃左右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7g、水7mL、福尔马林14mL),密闭12~24h后,通风1~2d入雏;空鸡舍如不熏蒸,在消毒后空置2~3周再入雏;人员进入鸡舍要消毒,防止带入病原体。林间每半年至一年铲除5~10cm厚的表土,撒上漂**或生石灰混合后深埋,并垫上清洁的新土进行消毒。

3、育雏舍的准备

屋顶、四周墙壁、地面、地沟进行清扫清理,有鼠洞要塞住,对育雏舍、网架和用具进行消毒。并安装网上饲养设施和设备。调试加温和预热。对保暖设施,如电热伞或煤炉烟道等,事先调试,确保安全与正常控温。一般在进雏前24h将育雏舍温度升到32~35℃。

4、育雏的温度

一般采用前高后低的方法,以雏鸡[雏鸡:刚孵出的鸡。]活动正常、精神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说明温度正常;温度偏低时雏鸡发出尖叫声,并且靠近热源,拥挤打堆;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增加。一般情况下温度偏低者居多,这样易造成鸡群叠压死亡,因此,一定要注意观察。适宜的温度是提高成活率的保证,注意温度均匀恒定,不要忽高忽低。

5、育雏的湿度

10日龄前宜控制在60%~70%,10日龄后宜控制在50%~60%,保持饮水器中不断水是控制育雏室内湿度的主要措施。湿度过大易抑制机体水代谢,诱发球虫病和霉菌病。湿度过低会引起雏鸡脱水,导致绒毛发脆脱落,雏鸡体瘦趾干、消化**,室内灰尘增多,诱发呼吸道疾病。

6、及时开食开饮

接回的雏鸡可马上让其饮水,饮足水的雏鸡即可开食,饲喂营养全价的配合饲料。开食是指第一次喂料应在鸡群饮水后2~4h进行,把饲料稍加一点水,拌均匀,将饲料均匀撒在事先消毒过的深色塑料布上,让雏鸡自由采食,要少喂勤添。

7、保证光照和新鲜空气

光照是雏鸡骨骼发育和促进消化必不可少的条件,3日龄内光照应保持23~24h,4日龄~3周龄每天保持12~16h的光照,4~6周龄每天光照保持10~12h为宜。新鲜空气是雏鸡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育雏室必须有通风装置,尤其要预防因通风**而造成育雏室有害气体浓度过大,直接危害雏鸡的健康和发育,甚至造成中毒死亡。

8、饲养密度合理

有的雏鸡经长途运输,抵抗力有所降低,可在饮水中添加一些维生素和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氟哌酸等)。合理的密度应以雏鸡能否自由舒适地活动、采食、饮水、休息为准。平面育雏密度前2周龄应在30~40只/m2,以后2周龄20只/m2。

9、勤于观察,做好防疫灭病

雏鸡的精神状态,呼吸及食料饮水动作姿势、羽毛状态及光泽,食欲及粪便等方面均反映其健康状况。勤于观察可及时发现其健康与否,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以便查证。

林间养鸡的管理

1、鸡群的放养脱温后的雏鸡一般还需在室内再养上一段时间,要让其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一般10~20日龄,才能放进林地园中。注意鸡群从室内转移到林地中宜在晚上进行,以减少应激反应。一般以春、夏、秋3季饲养为宜。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放养密度不宜过高,林间草多时,可多放一些,放养密度为每亩林果地50~100只。根据养殖数量,实行分区分批饲养,放进林中头几天对鸡群进行**,达到吹哨补食的目的。注意观察鸡群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牧地分区将林地划分为50m×100m的放养单元,各放养单元围栏用塑料网,高2.5m,**深埋25cm作围栏。

4、放牧与补饲相结合放养区按饲养规模大小用网栏分隔,应设固定料槽和饮水器等。饲料以玉米、稻谷为主粉碎后添加绿色环保型的浓缩料,搅拌均匀再投到饲料槽中让鸡采食。转入牧地5d内仍按原饲喂量给料,6~10d为自由采食的70%,一般每天早晚各补料一次,可早上放出来,天黑再收进圈。放养10d后补饲量为自由采食的50%~60%。

5、设置沙池鸡舍向阳面设置与鸡舍长轴等长、面积不小于80m2的雨棚,在雨棚三面滴水的内侧50m处用砖砌一铺设黄沙的池子,铺满黄沙后比鸡舍地面低8~10cm,比放牧地面高10cm以上,促进消化。

6、种植牧草在放养前种植适应性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饲用价值大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注意牧草的四季种植和均衡利用,实现种草与养鸡的有机结合。

7、加强人员管理严格饲养管理制度,除饲养员外,闲杂人等不得进行饲养区,进入饲养区必须严格消毒。

8、及时捡蛋及时捡拾牧地上的鸡蛋和病死鸡,定期更换产蛋窝中垫料。

林间养鸡疾病防治

不论是育雏阶段还是育成阶段,都要及时进行免疫接种、消毒、保洁工作,及时对一些常见病进行防治。如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等。

养鸡户家中应常备恩诺沙星、甲砜霉素、氟哌酸等常规药及2~3种抗球虫药,便于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交替使用药物,提高鸡群的成活率。在果园中不要轻易喷施农药,果树喷药时,鸡群应关在室内,待农药毒效期过后再放进果园,以免出现农药中毒。

以上就是林间养鸡技术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林间养鸡的信息,还可浏览网站上相关文章进行查看,仅供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