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鸡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如何有效降低肉鸡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为了保障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下面本文详细介绍有效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措施如下:

  一、适宜的育雏温度。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成功的关键。由于刚孵出的幼雏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周围温度的变化吐较敏感。而雏鸡[雏鸡:刚孵出的鸡。]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是表示环境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测量方法有干球温度法、湿球温度法、黑球温度法。]下,才能使体温保持相对的恒定。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异时,雏鸡将发生生理功能的变化,在超出一定的极限范围时就会引起鸡体代谢的紊乱、免疫力的抑制,甚至死亡。一般情况下,10周龄内的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鸡舍的温度应维持在33-35℃,以后视鸡群情况每周下降3-4℃,直至舍温保持21℃左右。重要的一点要学会“看鸡施温”:如雏鸡**成堆,说明温度偏低,需加温;雏鸡远离热源时饮水,张口呼吸,说明温度偏高,应降温;分布均匀,叫声欢快,说明温度适宜。此外,在实施**[**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及**反应期内或遇到严重应激因素时,可暂时提高舍温1-2℃。

  二、控制光照和日粮。目前,由于肉鸡增重速度的加快,也相应导致了一些与肉鸡快速生长有关的疾病,例如软腿症、猝死综合症及腹水症等。这些疾病的存在,增加了肉鸡死淘率,降低了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早期合理的控制光照和日粮,不仅不影响肉鸡增重,而且还可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

如何有效降低肉鸡死亡率?有效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措施

  三、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疫病、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多数个体肉鸡饲养者经验不足,技术水平有限,一般认为**是包治百病[包治百病,网络词汇,指包可以缓解女性不开心的情绪。]的药,而不考虑**在保存、运输及使用等环节应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更是生搬硬套,在鸡群营养状况**、饥饿、转群等应激因素存在或患病期间接种**,这样必然造成鸡群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有的甚至引发大群发病。合理的免疫程序是根据鸡体的基本免疫机理、各种**免疫应答的消长规律及**本身的特点等综合制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此外,**接种时间还应根据鸡群的健康状况以及抗体水平的高低而决定。

  四、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201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巍。]针对肉鸡饲养周期短这一特点,阶段性地投放预防**物显得尤为重要。25日龄前重点防治鸡白痢病和大肠杆菌病,可用氟哌酸(混饲浓度为0.05%;混饮浓度为0.02%)连用5天;15日龄后重点防治球虫病,可用球克拌料喂饲,连用7天,停药3天后,视鸡群情况决定是否再喂第二疗程;20日龄后,重点防治慢性呼吸道病,可用泰乐菌素饮水。

  以上内容就是详细介绍有效降低肉鸡死亡率的措施,仅供广大肉鸡户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