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羊痘(Qrf)是羊感染一种**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发生羊痘。]和山羊痘分别是由痘**[感染人和动物后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皮肤损害的**。]科羊痘**属的绵羊痘**、山羊痘**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文为大家介绍绵羊痘和山羊痘的防治,内容如下:
绵羊痘和山羊痘的防治
流行特点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呼吸道,respiratorytract,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只能使山羊发病。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
临床症状
潜伏期[潜伏期是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平均为6~8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典型羊痘。分前驱期、发痘期、结痂期。病初体温升高,达41~42℃,呼吸加快,结膜潮红肿胀,流黏液脓性鼻汁。经1~4天后进入发痘期。痘疹[痘疹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中国。]多见于**部或被毛稀少部位,如眼睑、嘴唇、鼻部、腋下、尾根以公羊*鞘、母羊*唇等处,先呈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形成水疱,此时体温略有下降,再经2~3天后,由于白细胞集聚,水疱变为脓疱[脓疱(pustule)指皮肤上的一个局限性的隆起,内含有脓液。],此时体温再度上升,一般持续2~3天。
在发痘过程中,如没有其他病菌继发感染,脓疱破溃后逐渐干燥,形成痂皮,即为结痂期,痂皮脱落后痊愈。
顿挫型羊痘。常呈良性经过。通常不发烧,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结状,不形成水疱和脓疱,俗称“石痘”。
**型羊痘。全身症状较轻。有的脓疱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臭痘);脓疱伴发出血形成血痘(黑痘);脓疱伴发坏死形成坏疽痘。重症病羊常继发肺炎和肠炎,导致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或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羊痘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卡他性[“卡他”是向下滴流的意思,用来形容黏膜渗出液多,所以卡他性是症状性描述,一般出现在临床。]出血性炎症,瘤胃、肠管等有硬块结节,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痘疹病理变化,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浅灰色小结节并附有浓稠粘液,肺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
绵羊痘
绵羊痘的潜伏期为4~12天,平均为6~8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粘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发痘,痘疹多长于皮肤**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
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可因继发细菌或**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山羊痘
山羊痘的潜伏期为6~8天,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病初鼻孔闭塞、脉搏和呼吸加快,偶有咳嗽,有的山羊流浆液或粘液性鼻涕,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有浆液性分泌物,经1~2日后,在**部位例如鼻孔周围、面部、耳部、背部、胸腹部、四肢**区,有两分至一元钱**大小的块状疹,疹块破溃后,有淡**液体流出,经3~4日后,没有破溃的脓疱渐渐被吸收,干缩,结成褐色痂。
再过几天后,痂皮脱落,遗留色较淡的疤痕即愈合,全过程为3~4周。山羊痘可并发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和关节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预防
采用弱毒**接种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特别是冬春季节适当补饲,注意防寒过冬。
处理
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上报告疫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病羊深埋尸体。畜舍、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污水、污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健康羊群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通过上述了解,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了解羊痘。还是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多加重视,做好预防羊痘疾病的工作,避免羊痘疾病的危害。绵羊痘和山羊痘的防治本文就介绍这么多,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