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容易病发牛副伤寒[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特别是40日龄以下的犊牛[犊牛是一种杂交牛种。],这类疾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和都柏林[都柏林(Dublin)是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爱尔兰的**、经济、文化、旅游和交通中心。]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败血病,通过病牛[《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的粪便[粪便,又俗称大便,是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遗物。]、分泌物等污染水、饲料,健康牛只接触后感染,此病危害非常大,若是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养殖户在秋季要注意防治这类疾病。以下带你了解什么是牛副伤寒病,以及牛副伤寒病防治技术。
什么是牛副伤寒病
一、病原
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或纽波特沙门氏菌均可引起牛副伤寒病。这些病菌在外界条件下可生存数周或数月,并且对干燥、**、日光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传染源
1、病牛作为主要的传播源,排出的粪便、尿液、*汁等污染牛场里的水源及饲料,健康的牛接触后,后容经消化道而感染。
2、病牛与健康的牛交配或用病公牛的**人工受精可发生感染。
注意:人也可以成为带菌者,一般是由于与感染的动物及动物性食品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三、急性型与慢性型
1、急性型病牛精神沉郁,严重腹泻,粪便恶臭并带有血丝,病牛不吃不喝,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在40℃以上,发病后2~3天死亡。
2、慢性型病牛:食欲时有时无,腹泻呈间歇性,体温时高时低,发高烧时不吃不喝,退烧后又出现食欲,咳嗽,肺炎症状明显,有的关节肿大发炎,发生跛行。
四、症状
成年牛:体温升高至40-41℃、病牛昏迷、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有些病牛可于发病24小时内死亡,多则于1—5日内死亡。大多数病牛于发病后12-24h,粪便中带有血块,不久即变为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絮片,间杂有黏膜。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发现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犊牛:多数犊牛常于10-14日龄以后发病,病初体温升高(40-41℃),24小时后排除灰**液体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与病状出现后5-7天死亡,病死率有时可达50%,有时多数病犊可以恢复,恢复后体内很少带菌。病期延长时,畹和跗关节可能肿大,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牛副伤寒病怎么防治
一、预防措施
1、养牛环境潮湿、拥挤、粪便堆积会促使此病发生,所以要加强对犊牛和母牛的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减少诱病因素。
2、饲料和饮水供应**以及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等也会引发牛副伤寒病,要注意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采用添加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的饲料添加剂,不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牛的生长发育。
3、在犊牛自然抵抗力产生之前,分成小群进行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将由于感染犊牛和污染饲料造成的外来传播途径控制到低限度,也可减轻其危害。
4、发生牛副伤寒病后,除隔离治疗病牛外,病死的牛应深埋或烧毁,同时对牛舍、用具彻底消毒。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可用自本场(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单价灭活苗,常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治疗措施
可选用经药敏实验有效的抗生素,如土霉素、氯霉素等,并辅以对症治疗。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也有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药物。但不能使已感染的牛完全清除病原菌。犊牛脱水症状严重的,需使用止泻剂和补液等对症治疗。
防治牛副伤寒病从牛犊开始,从小分群管理饲养,体质较弱的犊牛适当添加抗生素,增加犊牛的抵抗力,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病菌的存在,减少经济损失的好办法就是做好预防,这有这有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疾病发生。
好了,相信看了以上的内容之后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牛副伤寒,牛副伤寒怎么防治也明白了吧,秋季是该病的多发期,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