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杆菌病是多种家畜易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所以养殖人员要做好防范工作。
[病因]
本病[古医书名,提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病原为坏死梭杆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动物饲养场、被污染的沼泽、土壤中均可发现。此外,还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外***等处。本病易发生于饲养密集的牛群,多发生于*牛,犊牛较成年牛尤易感染。病牛[《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而侵入组织,也可经血流而散播,特别是局部坏死梭杆菌易随血流散布至全身其他组织或**中,并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新生犊牛可由脐经脐静脉侵入肝脏。凡牛舍、运动场[操场很大,这是确定无疑的。]潮湿、泥泞或夹杂碎石、煤渣,饲料质量低劣,人工哺育不注意用具消毒等,均可引起本病。本病常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1~2周,一般1~3天。牛的坏死杆菌病在临床上常见的有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各地都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坏死性口炎(白喉)等。腐蹄病,多见于成牛。当叩击蹄壳或钳压病部时,可见小孔或创洞,内有腐烂的角质和**臭水。这种变化也可见于蹄的其他部位,病程长者还可见蹄壳变形。重者可导致病牛卧地不起,全身症状变化,进而发生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坏死性口炎,又称“白喉”,多见于犊牛。病初厌食,发热、流涎、鼻漏、口臭和气喘。口腔黏膜红肿,增温,在齿龈、舌、腭、颊或咽等处,可见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的伪膜。如坏死上皮脱落,可遗留界限分明的溃疡,其面积大小不等,溃疡底部附有恶臭的坏死物。发生在咽喉者有颌下水肿、呕吐,不能吞咽及严重的呼吸困难。病变有时蔓延至肺部,引起致死性支气管炎或在肺和肝形成坏死**灶,常导致病牛死亡,病程约5~20天。
[诊断]
依据患病的部位,坏死组织的特殊变化和臭气,以及因病部而引起的机能障碍,进行综合性分析,一般即可确诊。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牛只,经常保持牛舍、环境用具的清洁与干燥。低湿牧场要注意排水,及时清理运动场地上粪便、污水,定期给牛修蹄,发现外伤应及时进行处理。
治疗本病一般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对腐蹄病的病牛,应先彻底清除患部坏死组织,用3%来苏儿溶液冲洗或10%硫酸铜洗蹄,然后在蹄底病变洞内填塞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粉。对软组织可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或磺胺碘仿等药物,以绷带包扎,外层涂些松馏油以防腐防湿。
对坏死性口炎(白喉)病牛,应先除去伪膜,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擦碘**[碘**,适应症为用于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炎及冠周炎。],每天2次至病愈。对有全身症状的病牛应注意注射抗生素,同时进行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