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蹄叶炎[蹄叶炎蹄真皮的弥散性、无败性炎症称为蹄叶炎(laminitis)。]是蹄壁真皮弥散性无败性炎症,又名蹄壁真皮炎。
牛蹄叶炎在临床上大致分为4种类型。
1.过食性蹄叶炎:过多的给予精料和育肥用配合饲料,饲料突变或偷**料等引起瘤胃酸中毒[酸中毒是指体内血液和组织中酸性物质的堆积,其本质是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上升、PH值下降。]的时候,瘤胃内的异常发酵引起大量的*酸和组织胺[组织胺(Histamine)是一种活性胺化合物。]形成。这些*酸和组织胺作用于分布在蹄组织上的毛细血管,引起瘀血和炎症,**局部的神经而产生剧烈的疼痛。
2.产褥性蹄叶炎:多发生于分娩后1周以内,由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引起蛋白质异常分解,产生的以组织胺为主的炎症产物被吸收,引起上述同样的病变。
3.负重性蹄叶炎:由于长途运输,在坚硬的路面和石头铺的凹凸不平的路上行走及坚硬的牛床上长时间的起卧等,蹄底受到剧烈的机械性的损伤而引起。
4.过敏性蹄叶炎:由于预防注射[预防注射(inoculation)亦称“免疫, 通过对个体的态度稍加攻击来提高他对更猛烈攻击抵抗力的方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奎尔提出。],患全身性的光线过敏症[过敏症是临床免疫学方面最紧急的事件。]、化脓性疾患及多发性关节炎等继发而引起。
[症状]
本病多取急性经过,病初患牛出现体温上升、心音亢进、脉搏和呼吸数增加、食欲不佳和*量下降等症状。急性型严重时病牛起立和运动都困难,大多呈横卧姿势。轻症病例不爱运动,表现特有的步态和弯背姿势,蹄有热感,叩诊及钳压疼痛,特别是蹄前部明显。慢性型大多是急性型继发而来的,蹄的疼痛与急性型相比明显减轻,但仍可见步态依然呈独特的强拘步态、关节肿大、拱背等症状。另外,蹄的形态明显改变,呈典型的“拖鞋蹄”,即背侧缘与地面形成小的角度,蹄扁阔而变长。并发感染时,蹄底角质和真皮组织坏死,蹄轮异常,蹄尖狭窄而蹄踵增宽,蹄尖壁的角质增厚,成为芜蹄。
小龄育肥牛大多在6~9月龄时,由于为了育肥多给精料体重急剧增加,过度负重而患蹄叶炎。
[防治]
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突然多给精饲料,饲料的变换要在10~14天内逐渐进行;育肥的饲料中的全纤维量至少也要14%以上,*牛至少18%以上,防止瘤胃酸中毒。
对急性蹄叶炎治疗:
1.发病初期泻血3000~5000ml;
2.大量给予抗组织胺药,如灌服苯海拉明[苯海拉明,抗组胺药。]0.5~1.0g,每天1-2次;
3.大量静脉注射碳酸氢纳、葡萄糖、复方氯化钠溶液;
4.肌肉注射维生素B1;
5.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可的松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主要应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垂体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亦可用于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注射。
6.移植健康牛的瘤胃液6~8L.
对慢性蹄叶炎除上述疗法外,应重视蹄的温浴,注意修蹄、削蹄,预防形成芜蹄。出现蹄踵狭窄或蹄冠狭窄时,可锉薄狭窄的蹄壁角质,缓解**,并配合装蹄疗法,对芜蹄可作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