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山羊[绒山羊是一类以生产山羊绒为主的山羊品种。]的饲养管理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饲养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数。下面,就对绒山羊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201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巍。]做一下具体介绍,希望对养殖户们有所帮助。

绒山羊疾病防治

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绒山羊疾病防治

当羊只发生传染病时,对羊只的生产性能和生命均会造成**影响,甚至有些传染病需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人羊共患的恶性传染病,如口蹄疫[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炭疽和布氏杆菌病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向上级兽医卫生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汇报,**疫区,设置消毒带隔离病羊和疑似病羊,对健康羊进行紧急接种,对可能被污染环境、器具、草料等进行认真消毒,严格扑杀病羊,进行深理、焚烧处理。

1、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为羔羊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死亡率很高。以7日龄内的羔羊多发,以气候寒冷和气候多变的季节多发。

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潜伏期1~2天。病初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由粥样转变为水样,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恶臭,后期粪便带血。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主要表现为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

剖检变化:肠道变化显着,大小肠粘膜有轻重不同的发炎,有时已开始溃烂。病期越长,溃烂越明显,由肠壁外面即可**到溃烂区域。剪开肠道后,可见有小溃疡及坏死**灶。急性者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

诊断:根据羔羊年龄、临床症状(急性下痢)、剖检所见的肠道炎症和溃疡,可以诊断。

绒山羊疾病预防: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土霉素等药物预防。妊娠母羊产前一个月注射羔羊痢疾菌苗,使羔羊从初*中获得抗体,使其获得免疫力。

绒山羊疾病治疗: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进行治疗。同时进行补液。

2、腐蹄病

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山羊以腐蹄、跛行为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病初轻度跛行,多为一侧患肢。随着疾病的发展,跛行变为严重。蹄部检查时可见蹄间隙、蹄踵和蹄冠发红、发热,有明显的疼痛反应,以后溃烂,挤压时有恶臭的脓汁流出。更严重的病例,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匣脱落。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不难诊断。主要特征:仅蹄部发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蹄部化脓等。

绒山羊疾病预防:注意圈舍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夏秋季节圈舍每半月消毒一次。

绒山羊疾病治疗:除去患部坏死组织,到出现干净创面时,用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清洗创腔,抗生素配合治疗。

3、羊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脓疱

羊传染性脓疱又叫羊口疮。病原为痘**科副痘**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是主要的传染途径。羔羊易感,易在羔羊群中迅速传播。

症状:主要发生于两侧口角、上下唇的内外面、齿龈、舌尖表面及硬腭等处,少数见于鼻孔及眼的周围。

发病初期,口角及上下唇的内外侧充血,出现散在的红疹。以后红疹数目逐渐增加,患部肿大,并形成脓泡。经过2~4日,红疹全部变为脓泡。脓泡迅速破裂,形成无皮的溃疡,以后形成一层灰褐色痂块,痂块逐渐增大,形成黑褐色赘状物痂块,摸起来极为坚硬。如剥除痂块,疮面凹凸不平,容易出血。延及舌面,齿龈及硬腭病变,常常烂起一片,但并不经过结痂过程。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特点不难诊断。其特点是:羔羊发病率极高,传染迅速。患病局限于唇部。病变特点形成黑褐色结痂。

绒山羊疾病预防:羔羊出生10~20日,皮内接种山羊痘苗,100~120日再次接种山羊**可预防本病。

绒山羊疾病治疗:清除结痂,涂擦碘酊。口腔内用0.5%高锰酸钾清洗,每间隔3天一次,连洗三次。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4、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引起的,人和偶蹄家畜都可感染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传染来源为患病家畜,其次为野生的带毒动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眼结膜、鼻粘膜,*头及皮肤伤口感染。

症状:山羊的潜伏期为2~6天。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口腔粘膜出现水泡,有时舌面上出现水泡。蹄部出现水泡。哺*羔羊多发生出血性胃肠炎。

诊断:根据传染迅速,口蹄出现水泡,羔羊出现血性胃肠炎,可做出初步诊断。

绒山羊疾病预防:认真做好定期预防注射,用口蹄疫弱毒**每年接种三次。如果发生了口蹄疫,要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本病一般不提倡治疗,死亡率可达20%。

5、羔羊双球菌[是双球菌属的细菌,又称胸膜炎双球菌。]性肺炎

本病为羔羊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7~30日龄的羔羊。传染迅速死亡率很高。

病原是革兰氏阳性双球菌。当圈舍潮湿、气候突变或营养缺乏时,寄生于上呼吸道的双球菌毒力加强而引起发病。

症状:最急性型的腕关节或跗关节表现跛行,其他症状不明显,多数于一天内死亡。急性的流泪、流稀薄而有粘性鼻汁。体温升高到41℃~42℃。腕关节或跗关节显示跛行,触诊关节时感觉温度升高,病羊寒战、磨牙。呼吸促迫,肋间**疼痛。

剖检:尸僵不全。皮下组织充血出血。胸腔有深**或微红色的胶性渗出物,肋膜和心包被纤维素性附着物所粘连,心外膜和心内膜均有点状出血。肺脏气肿,有灰色肝变区和出血斑。脾肿大,肝肿大一倍以上,胆囊肿大更为明显。十二指肠及部分小肠被染成**。肠管粘膜脱落,呈淡红色,且有弥漫出血,浆膜也有出血现象。肾被膜下出血。膀胱充满尿液。患肢关节肥厚,滑液很多,有的关节腔内积脓。全身淋巴结出血。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不难诊断。

双球菌性肺炎:感染7~30日龄羔羊体温41℃~42℃,呼吸促迫,跛行,尸僵不全,患肢关节病变,实质**出血**变。胸膜肺炎:6~18月龄公羔多发,冬春季节易发,呼吸困难,体温41℃~42℃,急性变慢性时有腹泻症状,胸膜、肺脏、心包病变明显。巴氏杆菌:主要侵害周岁内羔羊,体温41℃~42℃,呼吸困难,消化紊乱,粘膜、浆膜、内脏、皮下结缔组织都有变化。

6、巴氏杆菌病

山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内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因某些原因使羊抵抗力减弱时大量繁殖引起的羊呼吸道粘膜和内脏**发生出血性炎症。如感冒、营养**等都能引起本病。主要是羔羊易发。病的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

症状:急性的病羊无特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的表现为衰弱、咳嗽、体温升高41℃以上,呼吸困难;眼鼻流粘性液体,后期变为脓性;消化紊乱,排泄物为绿色,渐呈深色,恶臭。

剖检:急性的粘膜、浆膜及内脏出血,脾稍肿大,淋巴结急性肿胀;急性的身体前部皮下结缔组织有时呈出血及胶样浸润。头部及呼吸道和胃肠粘膜发生红肿,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湿润的红色。浆膜及肾淋巴结常有小出血点。有时肺有深棕红色肺炎区。

诊断:主要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诊断,更准确的采用实验室检验:采肺、肝、脾及胸腔液用碱性美兰染色,涂片可见两极浓染中间着色较浅的卵圆形小杆菌。

绒山羊疾病防治:(1)搞好圈舍环境卫生,定期用2%~4%火碱进行消毒。

(2)注意环境的改变,如气温突变、运输、饲料改变等要采用药物预防。

(3)治疗及预防可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7、传染性胸膜肺炎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丝状支原体引起的山羊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本病仅传染山羊,多发于冬春季节。6~18月龄公羊多发。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症状:潜伏期为18~26天。急性的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表现为明显的肺炎症状,咳嗽、呼吸困难、鸣叫、**。眼结膜急性充血,鼻流灰白色及脓性鼻汁。病的后期,呼吸极度困难,背拱起,头伸直,口半开,有泡沫唾液外流。慢性的由急性转化而来,没有明显的肺炎症状,但间发咳嗽及流鼻或腹泻,营养显着下降。

剖检变化:胸膜发炎而变得粗糙,肺脏常与胸膜、心包粘连,粘连处有明显的白色胶性浸润。胸腔和腹腔内有大量的**无臭的液体。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不难诊断。

绒山羊疾病防治:(1)每年定期注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铝**。

(2)用沙星类药物有良好的疗效。如二氟沙星、氟山沙星、环丙沙星等。

8、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流行性眼炎。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病时传染迅速,一周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为90%,甚至。它不是一种致死性传染,但由于局部**和视觉扰乱,甚至失明,发病率很高,对养羊业危害非常大。

本病由多种病原引起,但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由衣原体引起的。

症状:初期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结膜瞬膜红肿,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白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传播迅速及发病季节,不难诊断。

治疗:(1)用青霉素液(5000单位/毫升)洗眼,每天两次。(2)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在太阳*注射,效果甚佳。

9、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染。]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封闭的伤口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症状:在发病初期步行稍不自然,偶尔又象健羊,不易引起注意。潜伏期一般7~8天,有的可达20天。随着病势发展出现典型症状:耳尾直硬,牙关紧闭,颈背强硬,四肢伸直,腹部蜷缩,势如假羊,敏感性增强。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诊断。注意与风湿病区别。

破伤风牙关紧闭,四肢伸直,关节不能屈曲,风湿病不具备上述症状,风湿病随运动量增加而症状减轻,破伤风没有此症状。

治疗与预防:羔羊出生时断脐要认真用碘酊消毒,并用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注射,当羊体出现伤口时,用碘酊消毒,避免泥土粪便进入伤口,并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在经常发生破伤风地区,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免疫。

治疗破伤风时,选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同时注意抗生素使用和灌服流食。

10、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属引起的人畜传染病的总称。由于羊只患病后妊娠母羊多数引起流产,所以该病也叫传染性流产。

症状:青年羊感染后不表现症状,成年母羊感染后往往于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新感染的山羊群,流产率可达50%~90%,流产后并发子宫炎、角膜炎和跛行等。但慢性患羊没有可见症状,很少有流产现象,或者完全没有流产的。公羊常有**炎,而且会引起化脓。

诊断:当羊群内发现有流产现象时,应对全群羊只进行血清学检查。用凝集反应做普检,用补体结合反应做凝集反应,疑似者定性检查,检出阳性者捕杀淘汰。

预防:当羊群内有阳**羊时,对*性羊只在非妊娠期做**接种。绒山羊使用干燥布氏杆菌猪型二号弱毒菌苗。

11、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急性的往往是忽然发现羊尸而不知道死期。如能看到症状,表现为突然昏迷,行走不稳,磨牙,数分钟即倒毙。死前全身打颤,天然孔流血;急性的病羊初期呈不安状,呼吸困难,行走摇摆,大叫,发高烧,间或身体各部发生肿胀。继而鼻孔粘膜发紫,唾液及排泄物呈红色。*门出血,全身痉挛而死;亚急性型的症状与急性的基本相同,惟表现较缓和,症程2~5天。

诊断:生前诊断与中毒及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注意鉴别。

炭疽与急性中毒鉴别:炭疽表现为体温高热,粘膜潮红或出血。急性中毒表现为体温正常或偏低,粘膜发绀或发暗,天然孔无出血症状。

炭疽与羊快疫、肠毒血症的区别:炭疽具有明显高热,体温可达41.5℃~42℃,天然孔出血。羊快疫体温正常或稍高,不超过41.5℃,口腔或*门排淡红色、有泡沫性物质。羊肠毒血症则无天然孔血样物质。

患炭疽病死羊尸体膨胀,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液体流出。粘膜呈紫红色,常有出血点。一般禁止剖检,因为工作人员有可能被感染。炭疽杆菌致病性强,致死率高,并且炭疽杆菌在空气中易形成芽孢,易形成持久性疫源。

绒山羊疾病预防 发现病羊或尸体立即隔离,用2%~4%火碱立即消毒污染的场地。同时报告当地兽医主管单位。

绒山羊疾病治疗 抗菌消炎,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绒山羊疾病防治的内容本文就介绍到这里,仅供参考。此外,当羊只发生传染病时,对羊只的生产性能和生命均会造成**影响,甚至有些传染病需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