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羊是有利也有弊,圈养羊往往在卫生管理和防疫措施跟不上,就会出现很多疾病,会给养羊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圈养羊容易出现四种疾病,分别是羊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脓疮、羔羊痢疾、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各种因素导致的角膜炎症反应统称为角膜炎(keratitis)。]、羊肠毒血症[毒血症是全身感染的一种类型,是指病原菌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病原菌不入血。]。
一、羊传染性脓疮。
俗称“羊口疮”,是由**引起的,表现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
防治:①定期防疫,每年5月或9月用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在每只羊口腔粘膜内注射0.2毫升。②少用粗硬饲料,严防创伤感染,发现病羊及时隔离,圈舍和用具用2%火碱或10%石灰*或20%热草木灰水消毒。③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2%龙胆紫、磺**、5%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软膏或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呋喃西林[呋喃西林是一种药物,为柠檬**细微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软膏等,每天2次,对重症者还应对症治疗。
二、羔羊痢疾。
该病症状为持续下痢(俗称拉稀、白痢、下血),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主要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羔羊,当气候突变,饥饱不匀,脐带创伤时,易感染发生此病。
防治:①在怀孕母羊临产前20~30天和10~20天注射两次羔羊痢疾甲醛菌苗2~3毫升,在后腿内侧皮下注射。②病羔灌服土霉素0.3克、胃蛋白酶0.3克,每天2次。③磺胺脒[磺胺脒,Sulfaguanidine (Sulfamidine,SG),白色针状结晶粉末。]0.5克,鞣酸蛋白、次硝酸铋、小苏打各0.2克,一次灌服,每天3次。④土霉素0.02~0.03克/千克体重,每天肌注2次或灌服三倍剂量。⑤脱水病羔每天补液1~2次,口服补液盐或静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100毫升。
三、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俗称“红眼病”,怕光流泪,结膜潮红充血,眼角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形成角膜云翳、白斑或造成失明。
防治:①病羊隔离,圈舍及时清扫消毒。②2%~5%的硼酸水或淡盐水或0.01%呋喃西林洗眼,擦干后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2%***或2%可的松等眼膏点眼。③也可用青霉素加****2毫升,0.1%肾上腺素1毫升混合点眼,每天2次。④出现角膜浑浊或白内障的,可滴入拨云散,或青霉素50万单位加病羊全血10毫升,眼睑皮下注射,或50万单位链霉素[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溶液5毫升眶上孔注射,2天1次。
四、羊肠毒血症。
多发生在膘好及2岁以下的羊,呈现散发性,雨多、气候突变、过食嫩草和精料、运动不足等为诱因。临床症状表现呆、卧、跑和咬牙,侧身倒地,四肢抽搐痉挛,左右翻滚,头颈向后弯曲,呼吸急促,口鼻出沫,病后**,多于1~2小时内死亡。
防治:①因该病突发死亡,应以接种免疫预防为主。每年春秋两次在皮下或肌肉注射羊四联菌苗(快疫、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5毫升。②适当运动,不给过多青绿料和精料。③病程在2小时以上者可内服磺胺脒10~20克或注射免疫血清。④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500毫克,混合注射,每天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