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泰勒虫病[ ...]主要是由环形泰勒虫寄生在牛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牛的血液原虫病,该病主要通过中间宿主蜱传播,以春季多发。那么,牛泰勒虫病的症状是什么?牛泰勒虫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小编做了详细调查,内容如下:
牛泰勒虫病的病因
牛环形泰勒虫,虫体小于红细胞[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半径,形态多样。寄生于红细胞内的有环形、椭圆形[椭圆形是由圆形变成的长圆形,比圆形扁。]、逗点形、杆形、圆点形和十字形等,以环形和椭圆形虫体占多数。虫体长度为0.7~2.1/1m。用姬姆萨液染色后,虫体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染成淡蓝色,细胞核常居于虫体一端染成红色。一个红细胞内通常有2~3个虫体,多的可以达到10个以上。红细胞的感染率一般为10%~20%,高者可达95%。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主要是在单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质中)里的虫体,大多数呈不规则的圆形,长度为22~27.5/微米,易被查见的常常是一种多核体,形状极像石榴的横切面,故称之为石榴体。
牛泰勒虫病的症状
潜伏期14~20天,急**例发病后3~20天趋于死亡。病初体温升高呈稽留热(40~42℃),随之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反应迟钝等一般病症。体表淋巴结[淋巴结(Lymph node)是哺*动物特有的**(水禽也有两对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肿大是本病的特征**症,病牛的肩前和腹股沟[腹股沟是连接腹部和大腿的重要部位。]浅淋巴结肿大,初为硬肿,有压痛感,后渐变软,不易推动。
病牛出现贫血、消瘦,红细胞减至200~300万/ml,血红蛋白降至20%~30%,血沉加快,出现异形红细胞。高热稽留、体表淋巴结(肩前和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有痛感。呼吸加快,咳嗽、食欲减退或废绝,可视黏膜及皮肤薄软处出现出血点或溢血斑,颔下、胸前或腹下发生水肿。病牛迅速消瘦,严重贫血。粪少而干黑,常带粘液或血液。多在发病后1-2周死亡,耐过的牛成为带虫者。
牛泰勒虫病的防治
1、牛体灭蜱
根据本地区蜱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措施,采用的灭蜱药有:1%马拉硫磷、0.2%辛硫磷、0.2%的***或0.2%害虫敌,每头牛用500mL,每隔3周喷涂一次,喷涂后要在被毛稍干燥后再饮水喂饲。防止药液滴入饲养用具误服中毒,各种药剂的长期使用,可使蜱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因此,杀虫剂要交替和轮流使用,以增强杀蜱效果和推迟抗药性。
2、避蜱禁牧
在蜱大量孳生时期,牛群停止放牧,舍饲饲养,以免受侵害,实行舍饲饲养前,牛舍必须经过彻底灭蜱、消毒后,方能进舍饲养。
牛泰勒虫病如何防治
预防,关键是灭蜱,即每年的九至十一月份,用0.2%-0.5%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或0.33%***水溶液,喷洒牛舍的墙缝和地板缝,消灭越冬的幼蜱。在次年的二到三月份,用敌百虫喷洒牛体,消灭身上的幼蜱;五至七月份向牛体喷洒消灭成蜱。开春后,可在四月下旬即把牛群转移到草原上,直到十月末再返回,这样就避免了蜱的叮咬。在这段时间,要注意封闭牛舍,做好灭蜱工作。
治疗,要坚持早确诊,早治疗。可选用三氮脒(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7%浓度,肌肉注射,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磷酸伯氨喹啉,每千克体重0.75-1.5毫克,口服,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以上就是牛泰勒虫病的症状,防治的具体内容,希望对养殖户有所帮助。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患牛要防止日晒,防止蜱叮,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才能让病尽快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