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羊养殖过程中,绵羊脑包虫病[包虫病(hydatidosis, hydatid disease),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普遍出现,严重影响绵羊养殖业的发展,那么,绵羊脑包虫病有何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下面本文向大家介绍绵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绵羊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终末宿主为:犬、狼、豺、狐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以及绵羊、牛、山羊、骆驼甚至可以感染人类。由于多头蚴寄生在中间宿主的脑部,故此可引起动物的多种神经症状一转圈,又俗称为"转头病、回旋病"。
临床症状
绵羊脑包虫病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
1.前期症状
羊群误食了含有虫卵的草料后,引起脑炎症状。随个体的不同,动物机体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速,强烈的兴奋或沉郁,有前冲、后退、躺卧等神经症状。但此期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往往由于观察不仔细或疏忽,而延误了佳诊断治疗时机,造成后期症状。
2.后期症状
羊群被感染后经过7~8个月时,六钩蚴在脑部已发育为多头蚴而形成包囊[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某些原生动物可以包囊化,身体外面分泌胶质形成包囊,代谢率降低,包囊随风分布。],由于包囊**到脑的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致使病羊出现明显的特征性症状如:头向后仰、作前奔、后退、转圈运动、倒地不起、后肢麻痹等症状。病羊随之而逐渐消瘦、衰弱,食欲减退甚至没有食欲,后导致死亡。
治疗措施
1.圆锯开颅法
操作方法:由助手保定好羊只,特别要固定好头部,术部向上,剪毛、消毒、皮肤浸润**(一定要无菌操作),做一直径为2~3厘米的"U"字形切口,切开皮肤后及时止血,创口[创口是皮肤及其深部 组织连续性中断所形成的裂口。]要整齐干净,分离皮下组织及骨外膜,翻起切开的皮肤向后拉用夹子夹住或与头后部皮肤做一针缝合,用圆锯在软的顶骨上锯一圆孔,慢慢取下骨片,此时可看见脑膜[脑膜指的是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用一根缝合针缓慢地从创缘的一侧平行刺入脑膜,不能刺破脑膜下的包囊壁,针尖平行通过脑膜搭在对侧颅骨上,挑开骨膜,此时,可见到包囊会向外出一部分,确定是包囊后,用小号针头连接好注射器[注射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用具,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慢慢从高点刺人包囊,吸出一部分囊液,同时用摄子轻轻夹住包囊壁一边向外吸取囊液,一边慢慢将包囊提出。取出包囊后,松开切开的皮肤,连续缝合皮肤,创口进行清理消毒。为防止感染,特别要对创口进行包扎处理。术后要注意抗炎护理,连续使用1周的抗菌素,以预防感染。
2.针刺包囊法
①术前准备:16号针要求质量好且有一定的钢韧性,14~16号细铁丝10厘米,量到于针头同长度处折弯,作为通针蕊用。5毫升玻璃注射器一只并连接一根长15~20厘米的塑料管,也可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针头的一段。另外准备5%的碘西丁。
②治疗方法:判断好包囊所处部位后将羊侧卧保定,术部向上固定羊头,下面可垫麻袋等物,防止碰破脸部。在颅骨软处剪毛清理消毒,术者以左手拇指压住软骨部位,右手持针,刺入颅骨,刺入深度2~3厘米。一般以见到囊液喷出为准,有囊液流出时,倒置羊头使**[涂膜在干燥后,表面形成针状小孔,似皮革的毛孔状,这种**称为**。]向下,流出囊液,如出现流通不畅或断流(主要是由于多头蚴头节堵住了**引起断流)可用细铁丝通入针蕊,再抽出囊液并会自行流出,也可用有软管的注射器直接抽取囊液,一般抽出10~30毫升不等,当见有少量气泡表明囊液见底。囊液抽完后,把羊头摆正,**向上,用注射器取1~2毫升的碘酊,从**注入,停几秒钟后迅速拔出针头,用碘酒棉球压住**,此时不能立即将羊只放开,要固定头部数分钟后再放开,将羊慢慢扶起,术后1~2天内羊只可能还有转圈等现象。此时应防止惊慌,禁止舍外放牧,注意术后护理和饲养管理,一周后羊只可恢复正常,随群放牧。
特别注意:
种治疗方法打开颅骨虽然取出了虫体,但手术较难掌握,术后不易护理,创口遭雨淋可发生感染引起死亡。
第二种治疗方法针刺放液注入碘酒方法简便易作。此法同样可以**多头蚴头节,致使包囊死亡而防止愈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