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宫一年吃掉44万斤羊肉,为了养羊放弃饲养战马
1、宋朝人对羊肉的喜爱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在宋神宗时期,皇宫每年消耗的羊肉高达44万4463斤,平均每天需要十几只羊。而在宋真宗时期,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0只。羊肉不仅出现在宫廷盛宴上,也是日常饮食的首选。宋朝的御厨专责烹饪羊肉,可见羊肉在宫廷中的地位。
2、开宝末年,吴越王钱俶来宋访问,为了表达友好,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决定请他吃一种食物——旋鲊。简单来说,这种食物的做法是,把羊肉煮熟后做成肉酱,然后直接配着其他东西一起吃。
3、清朝著名地理学家徐松编辑了一部《宋会要辑稿》,里面提到,在宋神宗时期,皇宫每年要吃掉444463斤羊肉。平均算一下,每天要吃掉约1217斤羊肉,差不多十多只羊。虽然44万斤羊肉绝大多数都是皇室里的人员吃掉了,可如果宋神宗对羊肉不感兴趣的话,是绝对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消耗量的。
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1、古代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就是猪。因为早期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有限,所以选择了这六畜进行驯服饲养,经过千年的岁月才将它们变为家畜,直到现在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依然还是六畜中的牛、羊、鸡、猪。
2、《左传》首次提及“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其中马主要用于交通和战争,而**则是主要肉食来源。 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对肉类的消费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时,**肉分别为皇帝和诸侯所专用;至汉代,羊肉成为主要肉食。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古代对肉类的消费有着明确的规定。
3、古代,牛承担着耕种犁田的作用,因此牛肉是“天子之食”、“诸侯之食”。“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种吃肉的规定直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有权有势者此后被称为“肉食者”。
4、因为在古代,猪、牛、马、羊、鸡、狗这六种动物,在对人类的帮助最大。01猪 猪在古代被用作祭祀、陪葬、食物,是财富和**权威的象征,亦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素有“无猪不成家”之说。
玉米秸秆如何发酵养羊?
1、将1kg帝亿菌—秸秆饲料发酵剂、8~10kg食盐、不少于50kg玉米面、1000~1200kg水充分拌匀,制成菌液。2.3 秸秆的机械粉碎 养**要切短到125px以内,这样才易于压实,同时发酵品质也更稳定,质量更好;养猪用的秸杆最好用秸杆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
2、把握好收割时间:制作青贮的玉米秸秆既不能收割太早也不能收割过晚。收割早时秸秆水分大,糖分少,发酵效果不好;收割过晚,秸秆水分和营养流失,青贮适口性差。一般密植青刈玉米在*熟期,豆科植物在开花初期,禾本科牧草在抽穗期,甘薯藤在霜前收割。
3、把玉米秸秆切短,长度以养羊3厘米~5厘米为宜,容器可选用类似青贮或氨化的水泥窖或土窖,底部和周围铺一层塑料薄膜,小批量制作可用缸或塑料袋、大桶等。秸秆含水量控制在60%~70%,在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使玉米秸秆发酵后变成带有酸、香、酒味家畜喜食的饲料。
4、每天取玉米青贮饲料投喂时要再密封好。黄贮玉米秸杆玉米收获后,秸和叶片枯黄,但秸杆内还含有水分,还可以粉碎发酵储存喂羊。黄贮玉米秸杆也需要粉碎成5cm小段,用发酵池发酵,也可用塑料薄膜打包成鼓形,码放发酵储存。
5、第二,装料,准备好玉米秸,开机铡草,边铡碎边装,不要晒,有水分才能发酵。装入窖内的玉米秸要随时摊开。太干的话,应均匀洒些水。每装30厘米左右就需压实一次。窖的四周更应特别注意压紧,用石杵夯实或靠拖拉机**更好。我们直接用铲车压。逐层装满,高出地面1米呈圆顶形时封窖。
关于本次开封地区什么时候开始养羊和开封地区什么时候开始养羊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