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场存在养殖密度高的特点,所以羊场很容易成为疫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高发区,一旦发生疫病,给羊场带来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因此防治规模化养殖场的疫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原则上应坚持自繁自养,挑选健康的良种公羊与母羊自行繁殖,以确保羊的品质,并能避免从外引入新羊时带入病原体。如确需要从外引进种羊,必须先了解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判断是否有疫病发生,避免从疫区购入羊只。从非疫区购买羊只后必须将羊隔离一段时间(≥45d),经确认健康后再进行驱虫[驱虫 ,治法之一。]、消毒、补种**[**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然后方可混群饲养。另外,要严格执行定期检疫制度,定期对场内羊群进行检疫,观察是否有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出现,并及时采取扑杀、隔离、治疗等措施,避免疫情进一步加重。

规模化羊场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加强饲养管理

  要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科学养殖是非常关键的。羊的采食能力强,食性广,通常在枯草期内只需提供足够的青干草或秸秆以及适量的精饲料[精饲料又称精料,是相对于粗饲料而言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内含营养成分丰富,粗纤维含量低,可消化养分含量多的一类饲料。]即可。不过对于怀孕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多提供一些精饲料,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否则会引起难产或奶水不足。相对于母羊,公羊生长发育更快,应提供更多的精料。此外,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羊只要合理搭配饲料,为其提供营养充足、全面的饲料。

  

3.重视环境管理,加强日常消毒

  羊场应建在地势高、交通方便、远离公路,水源充足的地方。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尽量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与传播的机会。每天打扫羊的圈舍,经常清洗用具与活动场地。将粪便与污物及时清除,堆在一起发酵。建立有效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羊舍及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经常更换消毒剂,避免产生耐药性。为羊只提供新鲜、干净的饮水,预防饲料、饲草发霉变质。注意消灭蚊、蝇、鼠,避免其传播疫病。

  

4.制定科学免疫计划,提高羊的免疫力

  免疫接种是当前防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各羊场应根据地区流行传染疫病规律来制定免疫接种计划,并严格执行。通常来讲,可采用春秋突击免疫与常年防疫相结合的免疫办法。为七日龄的羊羔注射羊口疮**,15日龄的注射山羊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胸膜肺炎**,4周龄的注射O型亚Ⅰ型口蹄疫[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二价苗;60天的注射羊梭菌三联四防苗。配种前14天为母羊注射O型亚Ⅰ型口蹄疫二价苗或羊梭菌三联四防苗,产后30天再接种1次。产后45天为母羊接种山羊痘**或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其他羊则在每年2到4月份接种1次,11月份再接种1次,**种类包括羊梭菌病三联四防苗、羊口疮**、O型亚Ⅰ型口蹄疫二价苗、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上述**隔15天接种1次。在接种前必须严格审核**有效期、生产批号,重视**来源及质量。同时,所用注射器、针头必须消毒,每注射一头羊都要更换一次针头,避免疫病传播。

  

5.定期驱虫

  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寄生虫病是当前常用的方法,应结合当地寄生虫病的发生规律选取合适的药物进行全群预防性驱虫。可选择广谱驱虫药物,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一次体内驱虫与体外驱虫。驱虫后5天内将粪便堆积发酵,以消灭虫卵。体外驱虫一般采用药浴法,药物可选择螨净、巴胺磷等,隔7到14天再进行1次。

  

6.合理运用药物

  可将一些安全、便宜的药物加入饮水或饲料中,进行群体预防。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微制剂与磺胺类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按规定使用,使用前要通过实验室筛选,确定安全剂量,避免对羊只造成副作用。发病后要及时设立隔离带,并将*性带菌羊作为紧急接种对象,避免疫情扩散。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规模羊场的疫病防控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很大限度防控疫情,减少经济损失,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