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会计资产标准是什么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会计学中,资产指的是什么?(会计学中,资产指的是什么内容)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会计学中,资产指的是什么?
关于客户欠你们公司的货款5万元,其中这5万元当然是算是你们公司的资产,因为5万元是你们公司的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属于资产的会计科目。
对于资产的定义:
资产(Property/Assets)
什么是资产?
资产一般可以认为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并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简单的说,资产就是企业的资源。与联合国SNA中的核算口径相同,我国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指经济资产。所谓经济资产,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已经界定,其所有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对它们的有效使用、持有或者处置,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那部分资产。
资产的分类
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大类。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
根据经济周转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
根据存在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也就是说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是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资产是公司、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第三,资产能给公司、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资产的判断标准
会计上能否确认一项资产,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是看该项资源是否为本单位所拥有或能够控制,以划清自己的资产和别人的资产的界限。比如向外单位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就不是本单位的资产,因为这不是本单位所拥有的。另外,还要看该项经济资源能否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凡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东西不能确认为资产。比如一些已经报废的机器设备,已不能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在会计上确认为资产。
资产的计量
资产的计量,是指入账的资产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资产确认和计量的重点应是计价。计价是计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所以资产作了前述分类确认后,就应当按照会计核算的需要,对其进行计量(计价)。
如何理解资产的确认条件?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指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
资产的分类很多,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1.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的条件: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2.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资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耗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根据具体形态,长期资产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按是否有实体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目前,中国会计实务中,综合这几种分类标准,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类别。
3.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这里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通过购买、自行建造等方式形成某项设备,会形成企业的资产;但企业预计在未来某一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引起相关的交易或者事项尚未发生,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请添加详细解释
新老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判定标准有什么区别?
摘要:《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有关固定资产核算规定的差异有:定义不同、确认条件的差异、初始计量不同、折旧核算的不同、减值与披露等方面的差异。纳入《准则》实施范围的企业,其实务处理应按《准则》规范进行。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核算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在其它企业施行。现就《制度》与《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做一比较。一固定资产的定义不同《制度》中将固定资产定义为“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设备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准则》的定义为“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治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较高。”由以上两个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准则》在强调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具有实物形态这两个基本特征外,还强调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和单位价值较高这两个特征。由于不同行业以及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经营方式、资产规模及其资产治理方式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假如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执行同样的固定资产价值判定标准,既不切合实际,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因此《准则》未给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判定标准,这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也符合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在实务中,企业应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治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定标准。二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差异《制度》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来确认。《准则》中规定除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外,还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准则》中上述规定明确了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确认时,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判定。固定资产属于资产中的重要一类,资产最为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关键是需要判定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只有某一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它条件,那么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也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予以确认,其为取得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也必须能够确切地计量或合理地估计。假如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同时满足其它确认条件,才能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在会计表中加以确认。所以《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确认的这两个条件进行明确。三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同《制度》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交易换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做了规定。《准则》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非货币交易换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做了规定。《准则》中初始计量部分对改扩建与无偿调入两个途径来源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没有明确规定,而是将改扩建作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单独规定,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改良,《准则》规定假如这些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应将该维护、改建或改良的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与《制度》相比较,《准则》不再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简单地划分为固定资产改扩建、固定资产改良、固定资产大修理、固定资产中小修理,而是注重后续支出的经济实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四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的不同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制度》规定,下列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末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准则》规定,除下列情况外,都应计提折旧:第一,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与《制度》相比,《准则》扩大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将以前不计提折旧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折旧计提范围。这有利于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及时处置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该资产的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该资产的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有关资产使用的法律或者类似的限制。另《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与《制度》相比,《准则》明确了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用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增加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复核内容。五固定资产的减值与披露方面的差异固定资产减值《制度》只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准则》从固定资产减值的判定标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确认减值损失后计提折旧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固定资产披露《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表外披露无规定。《准则》基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的原则,规定了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披露十个方面的具体信息。应该明确,《准则》、《制度》都是为企业提供一套规范的会计标准,要求企业用这套标准去指导企业会计工作,去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对会计要素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告,以便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使这些信息具有可比性和有用性的特点。但由于《制度》、《准则》相关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践中应把握如何运用,《制度》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定空间,原则性强,但某些方面可操作性不强。而《准则》在会计实务处理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指导会计的实践工作。所以,纳入《准则》实施范围的企业,其实务处理应按《准则》的规范进行。而且《准则》替代《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会计规范发展的必然结果。参考文献:《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25号《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财政部财政部会计司。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望采纳、】
什么是资产、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资产的概念 根据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在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在有些情况下,虽然某些资产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用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这些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资产是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资产的确认条件 :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资产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二,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第三,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新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不要把这些调出来做固定资产.
因为新准虽然取消了2000元的限额,
是这样规定的,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年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各不相同,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不强求绝对一致,各企业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标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说明自主权在企业,如果企业觉得可以按固定资产管理就入固定资产,如果没必要,就直接入当期费用。
试想很大的企业办公桌椅就算固定资产,建卡片,**账,提折旧,除置时还有报废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清理,多烦,不是很没必需吗?
基础会计学里资产的定义是什么?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指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
资产的分类很多,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资产是会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共同的构成的会计等式,成为财务会计的基础。
在会计恒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但中小心企业可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适当降低标准。比如:购置一台打印机,价值1600元,大型企业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了,可小企业可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中华会计网百度百科-资产
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
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库存商品、原材料等)、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与以上科目的备抵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