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什么叫隐伏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井田制?(什么是井田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井田制?
井田制的概念是什么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资源有效开发模式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昆明 650051)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云南典型地区岩溶**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200310400024);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研究”(2003PY04)。
作者简介:王宇(1960—),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摘要:为了指导因地制宜、有效地开发岩溶水资源,为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了典型性突出的泸西小江流域开展岩溶水勘查开发示范研究,本文为这一工作的部分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不同的岩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下,主要的岩溶水源地类型和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地质环境分区,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岩溶水源地进行岩溶水勘查及开发实验和示范,开展了核磁共振、地质雷达等新技术在寻找岩溶水方面的实验研究,设计建设了9 项不同技术方案的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总结出适合不同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及其水源地类型的岩溶**水勘查及开发技术方案,研究集成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的模式,供广大的岩溶石山地区推广应用,以达到提高岩溶水开发效益、有效整治石漠化的目的。
关键词: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源地类型;开发技术条件;勘查技术;开发工程方案
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各级岩溶高原面或夷平面上,分布着许多耕地面积达数千到上万公顷、居住人口数万至上百万的岩溶盆地。主要江河水面大大低于主要耕地分布区、人口聚居区、经济活动区[1],形成了“水土不配套”的问题。而岩溶水储水系统犹如江河上游一座座天然的调蓄水库,对其进行科学的勘查、规划、开发和调度,对解决“水土不配套”的问题,缓解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沿着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流程[2],生态地质环境及其主要岩溶水源地类型急剧变化,岩溶水赋存与运动特征及勘查开发技术条件、供水需求也随之而变[3]。因此,研究这些变化,分别采用不同的先进适用技术,部署不同的岩溶水源地勘查开发实验工程,通过实验研究,取得适合不同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和水源地类型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及开发技术方案,集成泸西小江流域这样中等空间尺度的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的模式,供广大的岩溶石山地区推广应用,对提高岩溶水开发效益、有效整治石漠化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4]。
1 地理概况
泸西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部,东经103°30′~104°05′,北纬24°10′~24°45′,属南盘江水系一级支流。主体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辖区。流域总面积1009.28km2,岩溶面积占70%以上。流域中上游为椭圆形的岩溶盆地,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盆底沉积平坝区海拔1700m左右,面积78.1km2,地形较平坦;盆地周围*露型岩溶中山区海拔1800~2459m,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齐全;盆地以南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为流域的排泄基准,最低点海拔820m,横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
属**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枯、雨季分明。山区、坝区气候差异较大。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6.1℃,最低气温-4.3℃。多年平均降水量966.8mm,最大1251.5mm,降水量80%以上集中于6~10月。水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在1204.1~1279.3mm之间。小江全长97.5km,落差1001m,流量0.52~39.83m3/s,年平均流量5.44m3/s。
流域内森林面积269.38km2,覆盖率为26.69%。石漠化总面积211.75km2,占流域面积的20.98%,主要分布于泸西盆地周围和小江河谷*露型岩溶山区。
流域内共有人口20.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86.9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0791.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8.02%,人均有粮391kg,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处于岩溶高中山区的三塘乡人均纯收仅688元。耕地总面积4.72万hm2,其中水田6540hm2,旱地4.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0.24hm2。目前缺水人口5.17万人,缺水耕地2.61万hm2。
2 地质背景
小江流域属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构造以北东和北东东向的一系列断裂和褶皱为主。主要发育雨龙断裂、白水向斜、杨梅山背斜。构造控制了小江流域的地貌特征及岩溶水的分布,是北东向暗河管道形成的主控因素,通常沿断裂走向出露泉点,发育串珠状的洼地、落水洞及溶洞等。
小江流域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三叠系为主,局部地段分布古生界二叠系、新生界古近系,坝区、河谷区及山区洼地内分布有新生界第四系。古生界地层仅出露二叠系中统宣威组(P2x)泥岩、砂页岩、粉砂岩;中生界三叠系:上统鸟格组(T3n)、火把冲组(T3h)砂泥岩,中统个旧组(T2g)、法郎组(T2f)灰岩、白云岩为主夹少量薄层泥质灰岩、砂泥岩,下统飞仙关组(T1f)砂泥岩、永宁镇组(T1y)薄层灰岩夹砂泥岩;新生界古近系路美邑组(E1l)为砾岩;新生界第四系(Q)为红粘土、砂质粘土、细砂、砂砾。流域内地层以个旧组(T2g)灰岩、白云岩分布最广。
3 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特征
小江流域岩溶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从岩溶水的补给区到排泄区,历经岩溶山地、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岩溶平坝、岩溶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态组合单元(图1)。
岩溶山地山高坡陡,气候冷凉,基岩*露,土层浅薄,分布零散,土壤贫瘠,多属宜林区,耕地多为旱地,以旱作农业为主产业,主要种植玉米、荞、土豆等作物。交通不便,村镇规模小,居住分散。地表岩溶洼地、谷地发育,漏斗、落水洞密布,降水漏失严重,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区,建库条件极差,水资源严重匮乏。**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岩溶饱水带深埋,导储水空间以洞管为主,岩溶水主要为溶洞管道流,沿暗河有许多漏斗、落水洞与其沟通,岩溶水主要通过这些通道获得补给,岩溶水系统储存调节能力弱,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剧烈。岩溶水很大一部分以大泉、暗河形式在盆谷底边缘排泄,饱水带岩溶水的开发十分困难,形成了地带性的资源性缺水。农村生活用水、抗旱保苗用水都十分紧缺。但岩溶石山区表层泉出露位置较高,水质较好,开发技术难度小,水量基本能满足岩溶山区分散居住的农村生活及抗旱保苗用水。因此,在饱水带深埋的岩溶石山区具有很大的供水意义和开发价值。
图1 泸西小江流域水文地质结构概化图
1—松散土覆盖层;2—表层岩溶带;3—岩溶空隙;4—导水溶洞管道;5—岩溶上升和下降泉;6—岩溶水流向;7—岩溶落水洞;8—地表河流及水位;9—地表河流及流向;10—高程点
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外围山区与盆底平坝之间,气候温和,地势起伏较小,植被覆盖率低,洼地、谷地发育,地形破碎,土层较薄,土壤肥力差,水土流失强烈,石漠化严重,灌溉条件较差,以旱地为主,水田次之,主要种植玉米、荞、土豆、水稻,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也较普遍。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村镇密布。地表落水洞、溶井、脚洞、溶沟溶槽发育,水库渗漏强烈,**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饱水带埋藏较深,导储水空间以洞管隙构成网络,岩溶水为溶洞管道流及溶隙扩散流并存,沟谷、洼地内泉点较多,但流量动态变幅较大。此类地区因地表水严重渗漏、岩溶水埋藏分布不均匀、成井率低形成了工程性缺水[5]。导致农村生活用水、发展种养殖业和庭院经济、抗旱保苗、岩溶石山名特优果林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困难。适宜通过开发隐伏的饱水带和表层带富水块段岩溶水,解决农村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
盆底沉积平坝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地连片、平整,水资源较丰富,灌溉条件好,交通方便,最为适宜工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所以,人口稠密,城镇规模大,分布密集,工厂较多,农业生产发达,是传统的农业主产区。由此也造成了地表水和浅层孔隙水的严重污染,大兴堡一带取样化验分析表明**酸盐超标2925倍,氨氮超标3019倍,细菌超标75倍,大肠杆菌超标大于800倍,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导致农村生活用水困难,周边岩溶台地区旱地的干旱缺水也很严重。该区岩溶水主要是来自周围*露型岩溶山区的侧向径流,其次有少量的大气降水通过松散覆盖层孔隙的垂向渗透补给。在侧向径流中,一部分来自盆地底面以上上层径流带的岩溶水,以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沿盆地边缘形成大泉、暗河排泄;盆地底面以下下层径流带的岩溶水,继续向深部呈近水平二维溶隙扩散流向盆**游径流,通过盆地南部存在的落水洞和岩溶洞管,向小江峡谷区汇集排泄。大兴堡一带是岩溶水由浅变深,由较均匀的水平二维溶隙扩散流向不均匀的三维溶洞管道流过渡的转换地带,岩溶水埋深逐渐增大,径流逐渐集中。该区岩溶水汇集,且覆盖型岩溶含水层组具有很大的储存资源可以发挥调节作用,允许开采量大,岩溶发育较均匀,是一般供水钻井开发的主要分区,适宜将大泉或暗河与富水块段联合规划开发,有效调节开发利用岩溶水。
南部岩溶河谷纵坡降大,地形切割深,谷坡陡峻,沟谷发育,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层浅薄,土地零散,以坡地为主,上游多种小麦、玉米,下游种植柑橘、黄竹等,水土流失强烈,石漠化严重。交通极差,人口稀少,村落稀疏。谷坡之上地表径流很快,岩溶水深埋,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以溶洞管道流为主,在谷底集中排泄,水资源短缺。以表层泉开发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由于小江河谷为全流域地表水和**水的集中排泄带,水能资源富集,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差,因此,适宜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小江流域岩溶水是由大气降水入渗而形成,其上层径流以泉、暗河的形式以泸西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排泄而转化成地表水,最终汇集于盆地南部通过工农隧洞及落水洞排向小江;下层径流则以小江水面为基准而通过深层径流排泄(图1)。流域岩溶水的年平均补给量,减去以泸西盆地为基准的上层径流排泄量及小江流域岩溶水开采利用后的损耗量,应等于小江流域岩溶水的下层径流量。
流域岩溶水均衡方程:
QR-Q1-Q2=QD-Q3
式中:
QR——小江流域岩溶水天然补给量(万m3/a);
QD——小江河谷岩溶水排泄量(万m3/a);
Q1——以泸西盆地底面为排泄基准的上层径流排泄量(万m3/a);
Q2——小江流域岩溶水开采利用后的损耗量(万m3/a);
Q3——泸西岩溶盆地南端落水洞、排水隧道地表水泄流量(万m3/a)。
QR采用渗入法计算,补给面积取全流域*露型岩溶面积,降雨量取泸西县气象站2003年降雨量;Q1采用泉流、暗河流量汇总法,即累加2003年野外调查期间泸西岩溶盆地汇水范围内的所有天然出**的排泄量(实测流量);Q2为全流域合计开采量减去退水量,计算式:Q2=QK(1-tS),式中:QK为2003年小江流域岩溶水的开采量,tS为退水系数,根据区域经验取0.85;Q3为工农隧道及盆地南端落水洞2003年的排泄量;QD为未知量。
选择2003年为均衡年,通过计算,小江流域岩溶水2003年补给量为14013.12万m3/a,上层径流量为6917.89万m3/a,下层径流量为6124.51万m3/a(表1),下层径流量占年平均补给量的44%。本文首次定量说明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开发的资源前景及潜力。
表1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均衡计算结果表 (单位:万m3/a)
从空间分布来看,泸西盆地周围*露型岩溶山区,岩溶水水质较好,多为良好和较好,大多适宜饮用;泸西盆地底部覆盖型岩溶坝区,水质以良好为主,少部分为较好,适宜饮用及工农业用水;小江*露型岩溶河谷区水质较差,主要因为地表水大量转化为**水,受污染严重,大部分岩溶水已不适宜饮用。反映出在岩溶水的溶解与搬运作用下,污染物质逐渐向下游累积的过程。
4 岩溶水源地类型及开发技术条件
根据影响岩溶水的勘查和开发工程技术方案选择及设计的地质因素,即:开发技术条件,对流域内能满足一般生产和生活供水要求的岩溶水天然出**或隐伏富水块段进行分类评价。首先按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状态,将岩溶水源地划分为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及隐伏的岩溶水源地两类[6]。再根据岩溶水源地的岩溶含水介质特征: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进一步将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划分为暗河、泉、表层泉三个亚类;将隐伏的岩溶水源地划分为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两个亚类(表2)。
表2 岩溶水源地分类统计表
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宜采用地质测绘、观测、试验等方法进行勘查评价,隐伏的岩溶水源地适宜采用地球物理探测、钻探、地质分析、观测、试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勘查评价。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中,暗河水源地主要有阿庐古洞暗河、冒水洞暗河、永宁暗河、下寨暗河,多数分布于岩溶峡谷区,流量一般100~1400L/s,可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生态建设用水、能源开发的主要水源,适宜在出口或下游堵截建库调蓄及提引开采。泉流水源地主要有皮家寨大泉、阿路发大泉等,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岩溶槽谷中,流量一般20~1200L/s,是生产生活用水、生态建设用水等的主要水源,适宜在出口束流调压壅水引流开采或提引开采。表层泉水源地主要有湾半孔表层泉、李子箐表层泉等,多分布在岩溶山地、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盆底边缘台地区,流量一般0.5~15L/s,但枯、雨季变化大,枯季多断流,是岩溶石山地区分散农村生活用水和发展名特优经济作物用水的主要水源,适宜用小水窖、水池积蓄、小水沟、水管蓄引开发。隐伏的岩溶水源地中,饱水带富水块段主要有泸西、白水两个富水块段,面积约70km2,对城市、村镇及厂矿集中供水意义最大,适宜深井开采。表层带富水块段主要有纳堡富水块段、善导富水块段,面积约3km2,对区位较高的农村庭院供水意义最大,适宜采用浅井开采。
按水源地类型评价,目前所有暗河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均为较差,水质旱、雨季基本无变化;岩溶泉水质以良好为主,部分优良和较差;表层泉水质均为较差—极差;饱水带富水块段水质以优良—良好为主,主要在盆**游有部分含水层受到了轻微污染,水质较差;表层带富水块段水质一般为较差。
5 岩溶水探测技术方案
流域内岩溶发育在平面和垂向上都不均匀,富水性差异极大,找水的难度非常大。在盆底南部大兴堡一带钻孔成井率仅20%左右,一般单井涌水量在每日数十立方米,但最大涌水量则可超过1000m3/d。本次研究采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并进行了有效的方法组合实验。选择了分布于不同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下的隐伏岩溶水源地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天然出露的岩溶大泉,共7个示范点开展工作,研究物探方法的技术有效性、取得技术经验和有关参数,集成有效的探测技术方案。主要选择了视电阻率测深、激电测深、核磁共振法、瞬变电磁法、联合剖面法、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共7种方法。
5.1 隐伏的岩溶水源地
5.1.1 饱水带富水块段
电测深视电阻率(ρs)曲线类型以A型为主,部分为KHA、HA型。各个钻孔岩溶含水段都表现为ρs值100~500Ω·m的低阻带,且对应探测点的单支曲线有明显的平缓段。岩溶垂向分层变化大,位于盆地上游岩溶槽谷底部的大衣村,岩溶发育段共有4段,分布深度7.9~9.0m、18~30m、40~60m、130~160m;盆底平坝区下游的三家村,岩溶发育段2段,分布深度8.9~20m、100~150m。电测深ρs剖面曲线反映,岩溶横向变化也很大。如:大衣村岩溶发育强度中等,环形测深ρs极形图长短轴之比为1.1~1.3,显示平面上岩溶发育相对较均匀;三家村岩溶以中等发育为主,局部为强发育,环形测深ρs极形图长短轴之比为2.2~4.0,显示各向异性特征明显,岩溶发育主要受三家村断裂控制。
核磁共振方法是首次在云南应用于岩溶水的探测,在4个示范点布置了15个点。在有效探测深度内,其电性分层能够反映岩溶含水层的成层结构特征及其相对富水性强弱。基本查明了拟选孔位100m深度内含水层埋深、含水量及孔隙度,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实验发现,流域主要岩溶含水段对应的NMR信号的弛豫时间一般在100~200ms范围内,含水量为1.4%~6%,如:万亩果园1号点推断有3层含水层,分别位于15~27m、27~40m、62~100m,含水量以第三层(62~100m)最大,达6%。钻孔揭示5~31m为第一层含水层,溶孔粘土充填,富水性弱,与NMR第一层相对应,弛豫时间191ms,含水量2.7%;第二层31~65m,**较完整,富水性弱,对应NMR第二层含水层,弛豫时间640ms,含水量1.1%;第三层65~200m,溶隙、溶孔发育,富水性中等,是主要的含水层,对应NMR的第三含水层,弛豫时间157ms,含水量5.9%。
实验采用多方法的组合方案,首先利用视电阻率测深进行面积控制,初步确定富水地段,利用地质调查与电测深工作结果,综合选择多个备选孔位;再围绕备选孔位,采用核磁共振探测,确定每个75m×75m的正方形天线围成的小面元的相对富水程度,优选出其中最富水的小面元;最后在最为富水的小面元内,用10m点距的激电测深或加密的视电阻率深测,确定岩溶储水空隙的具体埋藏分布位置。这一方案,大大提高了定孔位的准确性,所施工的5口深井,成井率100%。
5.1.2 表层带富水块段
由于测区内普遍存在表层岩溶水,但分布不均匀。为了探测表层带岩溶发育情况,为庭院式供水浅井的布置提供依据,在纳堡村共布置了66条地质雷达剖面。实测结果,第四系覆盖层,表现为能量强、频率较高、连续性较好的波组特征,厚度在2~6m,时窗为0~100ns;第二层为三叠系风化灰岩,表现为能量较弱且变化大、频率较低、连续性差的波组特征,厚度8~16m,时窗为50~300ns;向下则表现为无明显反射或杂乱零星反射的“平静带”,表明已进入基岩。当富含水的岩溶发育时,可形成强反射波。通过地质雷达探测,选择了3个异常点施工先导孔,均获得了成功。表明地质雷达对浅层小于30m的岩性分层、岩溶破碎带的探查,精度较高。
5.2 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
选择皮家寨大泉作为示范点,布置高密度电法剖面12条,总长7995m。地质雷达剖面6条,总长370m,电测深点13个。高密度电阻率法施测结果,以皮家寨泉点南部18线为界,南北电性层差异明显,南部视电阻率断面成层状分布,电性层结构稳定,泉口向下游一侧为高阻隆起,显示岩溶不发育,成为了**潜坝,这是壅水工程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北部视电阻率断面横向变化大,高低阻相间排列,显示出电性层结构变化复杂、不稳定,岩溶较为发育,泉点为多通道来水,大致可分为南北向三条,北西向一条,除东侧1条向南延伸外,其他三条均向泉点处汇集,接近泉口段管道埋深约10~20余m。据钻孔验证,推测的地表粘土层厚度与实际情况接近,推断的岩溶发育带均已钻遇导水通道。
对于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探测深度小于60m时,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提供直接的二维地电断面图,分辨率高。在异常地段再利用电测深法、地质雷达进行验证,可较准确提供岩溶分布位置与埋深。
6 岩溶水开发工程方案
选择不同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部署了不同类型的岩溶水源地勘查开发示范工程9项(图2)。
图2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勘查开发示范工程布置图
1—深管井开发示范点;2—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点;3—浅管井开发示范点;4—表层泉蓄引开发示范点;5—盆底界线;6—水体;7—流域边界
在盆地外围岩溶高中山岩溶水补给区的三塘乡,部署了湾半孔表层泉蓄引、李子菁表层泉调蓄示范工程2项;在盆地上游溶丘台地槽谷和峰丛洼地,暗河系统上游及分水岭不均匀岩溶水补给—径流区的大衣村、万亩果林,部署了*露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示范工程2项;在盆地上游盆底边缘岩溶山麓谷地上层岩溶水排泄带,部署了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工程1项;在盆地中、下游盆底边缘溶丘台地岩溶水补给—径流区的纳保村,部署了表层带富水块段浅井开发、庭院式自来水供水示范工程1项;在处于岩溶水径流区的三家村、径流转换带附近的大兴堡,部署了覆盖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示范工程2项;在盆底沉积平坝区的丁合村东部,部署了埋藏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示范工程1项。在小江上已建成梯级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为35380kW。
这些示范工程体现了因地制宜、多元取水、综合利用的原则[7],取得了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表3)。
表3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成果统计表
经过示范总结,得出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图3)。即:沿着流域岩溶水循环的全过程,应用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查明在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中间转换过程中,岩溶水的富集规律、水源地类型及开发技术条件、岩溶水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相适应,针对流域不同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区内主要的岩溶水源地类型和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结合需水特点规划部署岩溶水开发工程。在盆地外围*露型岩溶山地补给区,主要布置表层泉、泉流蓄引工程;在盆底周边岩溶槽谷、峰丛洼地、岩溶台地区,主要布置暗河、泉流引、提、堵与凿井开采饱水带和表层带富水块段相结合;在盆地底部沉积平坝区,以凿井开采饱水带富水块段为主,与暗河、泉流引、提、堵等相结合;在盆**游河谷区,主要是梯级筑坝建库,建设梯级电站,开发丰富的水力资源[8]。
图3 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图
1—松散覆盖层;2—表层岩溶带;3—岩溶空隙;4—导水溶洞管道;5—地表河流;6—表层泉蓄引工程;7—大泉壅水引流工程;8—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工程;9—表层带富水块段浅井工程;10—梯级水电站工程
7 结语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及多源、多方式取水的特点,达到了预定的示范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005年,云南遭遇25年来最严重的春旱。但各项示范工程运转正常,抗旱效果非常显著,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盛赞:“天降大旱,地质科技为云南引来‘保苗水’”。
参考文献
[1]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3~58
[2]国家技术监督局.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
[3]王宇,李燕,谭继中等.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19(2):103~107
[5]耿弘,王宇,汪才芳等.云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6]殷昌平,孙庭芳,金良玉等.**水水源地勘查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9~23
[7]王宇.西南岩溶区岩溶水系统分类、特征及勘查评价要点[J].中国岩溶,2002,21(2):114~119
[8]王宇,张贵,李丽辉等.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98~302
隐伏构造解译
隐伏构造是指被第四纪地表松散沉积物所掩盖或隐伏在表层基岩下的地质构造。隐伏构造包括隐伏断裂、隐伏褶皱、隐伏隆起、隐伏凹陷和隐伏岩体等。隐伏构造的解译标志不明显,又常常和其他构造的解译标志混杂在一起,较难识别。把遥感图像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信息复合来提取信息,有利于对隐伏构造进行综合解译与宏观分析。
隐伏构造遥感解译的基本原则是: ①借助邻区构造解译成果进行对**析; ②充分应用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③对区域构造展布规律及构造型式进行研究,从中发现一些与盖层基岩区构造格局不相协调的构造特征异常。
( 一) 松散沉积物覆盖区隐伏构造的解译
松散沉积物覆盖区隐伏构造的解译需要在镶嵌图或卫星图像上,尽可能用不同种类、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图像反复对比,再通过微地貌等标志显示出来的色调、色彩的差异,异常的水系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发现异常。隐伏构造的影像清晰度取决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程度、上覆沉积物的厚度等因素。新构造运动愈强烈,活动时代愈新,上覆沉积物的厚度愈薄,解译标志越明显。
1. 隐伏褶皱构造的解译
松散沉积物掩盖下的隐伏褶皱构造在图像上常以色调或水系和微地貌显示出来同心环状、椭圆状、马蹄状等几何图形异常色带。一般情况下背斜色带较窄,向斜色带较宽。例如保定幅卫星图像上,在任丘附近有一些隐晦的色环条带,是隐伏的背、向斜构造,这是良好的储油构造。隐伏的褶皱构造常与向心状、放射状、环状或弧形水系关系密切。如北京地区新隆起表现在温榆河和永定河发生偏移绕流,形成北北东向环形构造 ( 图 8-16) 。另外,基岩隐伏构造还可以通过植被的生长状态间接地显示。如隐伏储油构造区,油气经过构造裂隙向地表渗透,喜烃的植物生长茂盛,在遥感图像上植被生长的轮廓与储油构造的形状基本一致,因此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分布范围也是推测隐伏褶皱构造的重要标志。
图 8-16 圆形新隆起地表示意图
图 8-17 陕西定边黄土层下隐伏断裂 TM 影像
2. 隐伏断裂的解译
松散沉积物掩盖下的断裂大多数都以色调、地形、植物等标志的线状或带状影像特征显示。另外,平原区的微地貌异常有时也能反映隐伏断裂,如残山、丘岗、洼地呈带状分布等。在陕北定边地区的 TM 图像上,一条走向近南北的隐伏断裂的存在,使得上覆黄土层内发育的冲沟及微水系的密度明显不同,西侧冲沟宽深较稀,显示两盘抬升的特点( 图 8-17) 。
3. 隐伏凹陷和岩块的解译
隐伏凹陷和岩块在遥感图像上常以团块状、**状、多边形等色圈或色环呈现。在地貌形态上呈凹地、轻微凸起、沼泽化和盐碱化等。水系呈角状、直线状和弧形水系,河流常绕流、改道,反映**有隆起的断块和岩块。在活动强烈的构造上升区,这些标志更为明显。例如北京幅陆地卫星图像上 ( 图 8-16) ,永定河在北京城西向南绕流,北京城北的温榆河则向北偏移绕流,揭示了 “北京岩块”的存在及轮廓。当隐伏凹陷和岩块埋藏较深时,在影像上较难识别,可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增强处理或多种图像对**析,再结合其他地质、物化探资料进行信息综合分析,取得效果会更好。
( 二) 基岩区隐伏构造的解译
基岩区的隐伏构造发生在山区,以线性和环形影像反映,它与基岩本身的影像往往叠加在一起,使人难以正确判别它。基岩区隐伏构造解译必须揭示那些全部或部分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构造形迹以及某些古构造形迹。基岩区的隐伏构造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隐伏构造本身表现出来的某些迹象,例如沉积盖层中的强烈破碎带,应力集中带,岩体、火山机构的定向排列,局部地段节理的规律分布等; 二是隐伏构造对表层构造的控制现象,使盖层构造不能按正常状况发育而出现局部异常。
1. 基岩区隐伏断裂解译标志
( 1) 在地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平缓地区突然出现褶皱强烈的地段,在褶皱陡翼一侧下面,可能发育有隐伏断裂。
( 2) 火山锥、岩株、湖盆呈直线形展布,显示其下部有隐伏断裂。
( 3) 地貌上山脊突然中断,山麓交汇地带呈折线或直线展布或洪积扇呈线性展布,其深部有隐伏断裂。
( 4) 盖层中出现与地表构造不协调的雁列式褶皱、断裂,其下可能存在隐伏断裂。
( 5) 大型平行状水系,切割深、延伸长等都是隐伏断裂的反映。
2. 基岩区隐伏褶皱的解译
基岩区的隐伏褶皱往往以不同花纹的影纹叠加呈现,不同影纹的斜交或切割,显示出隐伏褶皱与表层构造的相互关系。例如敦化地区卫星图像上有一隐伏的褶皱构造。该区出露大面积花岗岩,古生代地层零星分布,在遥感图像上敦化—桦甸—金银一带隐显出近东西向褶皱条带,其北翼被北东向敦密断裂切割,并被第四纪玄武岩所覆盖,其南翼被北西向断裂切割,并被花岗岩形成的环形构造所叠加。根据它的影纹分布特征,恢复其形态为隐伏褶皱构造,并得到航磁的证实 ( 图 8-18) 。
图 8-18 敦化基岩区隐伏褶皱构造解译图( 据刘允良,1992)
图 8-19 大厂矿田多种环形异常综合解译图( 据李恭,1985)
3. 基岩区隐伏岩体的解译
在解译隐伏构造时把遥感资料与物、化探相结合研究隐伏构造,效果较好。例如广西大厂多金属矿区隐伏花岗岩的预测。在河池地区的卫星图像上,在大厂附近有一呈北西向展布的椭圆环形构造,附近叠加有大小不等的环形构造,形成套嵌状的环形构造,反映该区存在着隐伏岩体。在重力和航磁异常图上证实了岩体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隐伏岩体的起伏形态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其形态特征和多金属次生晕的分带性以及图像处理色调异常相一致 ( 图 8-19) 。经地质、航磁、重力、化探和遥感图像的综合分析,证明大厂矿区下有隐伏花岗岩,受北西向丹池褶皱构造所控制。环形构造是由燕山晚期岩浆多次侵位形成,证明花岗岩和多金属矿都分布在两组断裂的交汇处或三组断裂交错的三角部位,为寻找隐伏盲矿体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多波段遥感影像能够不同程度地显示隐伏的构造形迹已被大量事实证明。这是因为深部构造的信息必定会以某些方式传递到地表,并为灵敏的传感器接收下来而反映在遥感图像上。深部信息所以能够传递到地表是由于某些隐伏构造本身与外围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存在着差异。如隐伏体的物质成分、结构、含水性、透水性等性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例如水循环、分异作用等) 影响到盖层,使其对应的盖层部分与周围物质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产生差别,这些差别影响了土壤、植被及水文特征,土壤、植被及水文特征的变化必将反映到遥感影像上。新期构造运动是在早期构造形迹的薄弱地带诱发出的老构造活化现象,后期构造受早期构造控制而表现出的反常现象,新老构造叠加、复合所产生的复杂化现象等,都或明或暗地反映出深部构造的某些特征。当然,有一些深部构造本身就是最新活动,或者是老构造在最新时期的继承性活动,它们完全可能在地表直接表现出来。某些隐伏地质体本身能发射一部分热能,例如含油气构造发射的热能与烃,年青的岩浆活动发射的热能等,这些信息能够传到地表甚至空中,因而能为传感器接收下来。
新构造解译
新构造又称活动构造,它包括断裂、隆起和拗陷构造。新构造常继承在老的构造基础上,因此在遥感图像上具有新、老构造影像叠加的特征,不易区别。在构造活动强烈地区新构造形迹明显,图像上能直接判别; 在构造活动稳定区形迹不明显。活动构造常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1. 新隆起的解译
断块隆起、阶梯状隆起、掀斜隆起和圆形隆起都是常见的新隆起。其影像解译标志如下:
( 1) 新隆起在地貌上总是形成高于四周的高地或山地。在图像上引起色调、水系出现异常,与周围影像明显不同。如新隆起区的湖泊、沼泽发生萎缩或干涸; 有时发生盐碱化、沙漠化等现象。
( 2) 断块隆起和阶梯状隆起受活动断裂的控制和分割。在图形上边界比较清楚,形状呈长条状、多边形状等。地貌上山脊线走向稳定,水系呈梳状,山麓交互地带发育着断层崖和洪积扇。例如陕西西乡卫星图像上北北东向钟家沟—堰口断裂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影像清楚表明其北盘断陷下降,其南盘被多条线性断裂切割,并有规律性地上升形成阶梯状的隆起,影像十分清晰。
( 3) 掀斜隆起是大面积不均匀抬升而形成。在遥感影像上引起河流向一侧迁移,河谷深切,呈直线形,河曲不发育,而另一侧往往洪积扇呈带状分布,还可引起河流袭夺。
( 4) 圆形隆起的影像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环形,边界也比较清楚。
2. 活动拗陷的解译
根据活动拗陷的形态特征可分为断陷盆地、拉伸盆地和裂谷盆地等。活动拗陷影像解译标志如下:
( 1) 活动拗陷在地貌上常呈低于四周的负地形,其中沉积较厚的第四纪堆积物,边缘发育有成排的向内生长的洪积扇。
( 2) 活动拗陷常受一组或多组活动断裂的控制。地形上呈盆地、湖泊等。影像特征复杂,有三角形、槽形、多边形、菱形、新月型或斜列式等。
( 3) 活动拗陷发育区的水系多呈辫状,蛇曲、河漫滩、牛轭湖和沼泽发育。
( 4) 拗陷盆地往往发育着活动断裂,常发生一些地震。例如临汾盆地的强烈活动,造成 1303 年和 1695 年发生两次 8 级大地震。
3. 活动断裂构造的解译
活动断裂的解译标志与断裂构造解译标志相似。其解译标志如下:
( 1) 凡切断 ( 穿) 新生代地层或岩体的断裂,一定是活动断裂。
( 2) 活动断裂还以明显的色调差异显示。埋藏浅或活动性强的活动断裂,色调差异明显,反之则不明显。例如山东沂水幅 TM 卫星图像上,沂沭断裂由四条北北东向断裂贯穿全区,线性构造的两侧有明显的色调差异,中间呈浅色调,两侧呈深色调; 在图像的北部活动断裂控制了上新世玄武岩的出露,说明沂沭断裂是活动断裂。
( 3) 有喜马拉雅运动中期及晚期的岩体、岩脉贯入及火山喷发的断裂属于活动断裂。
( 4) 活动断裂在地貌上往往出现在不同地貌景观的分界线上,在分界线上有断层崖、洪积扇、热泉、火山口等的线性排列。
( 5) 在第四纪沉降区,湖泊、泉眼、沼泽、盐碱化和植被的定向排列可显示活动断裂。如图 8-20 所示为滇西北地区 TM 卫星图像解译图,在第四纪盆地区呈线状分布的泉眼,说明有活动断裂的存在。
( 6) 水系的交叉点、分流点、汇集点、拐点等呈线状排列或河流由宽变窄或由窄突然变宽等也是活动断裂存在的标志。
图 8-20 滇西北地区活动断裂与泉分布解译图
( 7) 地震活动带是活动断裂的标志。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1992 年 6 月发生 6 级以上强烈地震,在遥感图像上可见到埃默森断裂向北西方向延伸,活动断裂使道路围栏和地面设施相对移动3. 5 ~6 m; 又如我国四川汶川2008 年5 月12 日发生的8 级特大地震就发生在龙门山断裂活动带中。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构造解译的具体内容。
2. 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在遥感图像上有何特征?
3. 单斜构造的影像特征有哪些?
4. 什么叫岩层三角面? 如何利用它判定岩层产状?
5.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确定岩层的走向和倾向?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确定岩层的倾角?
6. 在遥感影像上怎样识别褶皱构造? 怎样区分背斜与向斜?
7. 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有哪些? 如何判定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
8.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判定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影像特征?
9. 常见的隐伏构造有哪些影像特征?
10. 举例说明在遥感影像上活动断裂解译标志和意义。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现状
我国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3.44 ×106 km 2,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91 ×104 km 2,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根本条件。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西藏、新疆、青海、河北、山西、***等省区均有大面积出露。
1.1.1 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和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分析方法及岩溶探测技术,目前常用的方法或手段有:
(1)工程地质钻探:是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手段,也是用得最广泛的勘察方法,对查明岩溶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包括岩溶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水文地质调查、测量及试验等内容的野外调查,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岩溶发育的分布和特点,并据此可进一步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该方法简单,方便实用,能获得直观的野外工程地质资料。主要用于大型工程场地选择,以及公路、边坡等工程。
(3)地球物理勘探:适用于对岩体中复杂的岩溶洞*进行探测,除了电阻率(电剖面和电测深)法、高密度电法、无线电波透射法、地面地震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微重力法、射气测量等以外[1],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探地雷达GPR(地质雷达)、层析成像(CT)技术等在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确定岩溶溶洞、土洞及塌陷等的分布、形态和充填情况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查明大范围的区域岩溶发育和深部岩溶的分布规律方面,地球物理勘探是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但探测的准确程度受场地的干扰、技术人员的解译水平等因素影响。
(4)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主要采用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测定溶洞和土洞中充填物、岩溶塌陷堆积物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地基土承载力。该技术在各岩溶地区有较成熟的应用经验,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应用广泛。
(5)插钎:用一定长度钢钎(筋)按一定的间距插入上覆土层,用来查明土层中是否发育有岩溶土洞。例如广西桂林岩溶地区,在地基基坑开挖后,一般采用插钎来进一步查明土层中是否存在土洞或塌陷软弱层,实践证明该法效果显著。该方法还具有施工简单、经济实用的特点。
1.1.2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岩溶地基稳定性的评价,是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确定,目前常用的岩溶稳定性评价方法如下。
1.1.2.1 定性评价方法
主要根据已查明的地质条件,对影响溶洞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地质构造、岩层产状、岩性和层厚、洞体形态及埋藏条件、顶板情况、充填情况、**水等),并结合基底荷载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作出稳定性评价,它是一种经验比拟方法,仅适合一般工程。
1.1.2.2 定量评价方法
主要是根据一些公式对溶洞或土洞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2~7]:
(1)根据溶洞顶板坍塌自行填塞洞体所需厚度进行计算;
(2)根据顶板裂隙分布情况,分别对其进行抗弯、抗剪验算;
(3)根据极限平衡条件,按顶板能抵抗受荷载剪切的厚度计算;
(4)普氏压力拱理论分析法;
(5)坍塌平衡法;
(6)溶洞局部破坏型式稳定性分析法;
(7)有限元数值分析法;
(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模糊综合分析法。
总体说来,目前对岩溶地基稳定性的评价,大多是采用《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2]。或《岩土工程手册》[3]中所推荐的计算方法,或者是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中有关规定[8,9]。由于评价计算方法较单一,由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分析,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目前常用的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所建议的方法,仅仅是根据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的大小来判别地基的稳定性,而没有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对岩溶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下伏溶洞或土洞的规模尺寸及形状、**水的存在及水位的高低、地基土层的组成、土洞内的充填物等。
1.1.3 岩溶地基承载力和沉降
1.1.3.1 岩溶地基承载力
岩溶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和地基沉降验算,是地基基础设计的重要内容。当地基中存在溶洞、土洞或塌陷时,它们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国内很少进行过系统研究,也没有可供工程实践使用的成熟的计算公式。更多的是关于岩溶桩基础施工的经验报道。
地基中溶洞或土洞的存在,将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地基中溶洞周围应力状态,在保证溶洞地基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反算求得地基的承载能力。含溶洞**地基承载力,除与溶洞跨度、顶板厚度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洞顶覆盖层厚度(重量)、地基荷载、基础尺寸大小、**的泊松比(侧压力系数)等诸因素有关。
1.1.3.2 岩溶地基的沉降变形
在岩溶地基勘察时发现土洞,一般都会进行地基处理,如换填、灌浆等,在进行地基处理后,地基的沉降变形与正常的地基同样考虑,并无特别之处。但有些岩溶地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没有发现土洞,在建筑物建成后,由于地基中有**水,且**水位经常波动,**水(或地表水)产生的潜蚀作用或崩解作用,往往会形成土洞。起初土洞的规模尺寸不大,若不采取有关处理措施,土洞则会继续扩大,产生地基土体变形,继而引起建筑物开裂。在岩溶地区,有许多建筑物在建成后,由于**水或地表水的活动,形成土洞继而产生地面变形而引发建筑物墙体开裂,这一点往往被工程技术人员忽略。文献[10]根据弹塑性理论,推导了岩溶地基发育的土洞对地基变形影响的计算公式,并且发现,**水位的下降,仅仅是由于存在土洞,引起土洞应力状态的改变而产生附加的沉降,就足以导致某些敏感结构建筑(如框架结构)的开裂。
对于已经产生塌陷的岩溶地基的变形计算,文献[11]指出塌陷土层中的应力及沉降不能按常规方法来计算,并利用散体极限平衡条件,推导了单层或多层地基塌陷土层的应力计算公式,并用推导的附加应力来进行塌陷土体的沉降计算。
对于含溶洞**地基的沉降变形,一般情况下其变形可忽略不计。
什么是隐伏五八度
是指在四部和声当中,任何两个声部从任何一个纵向和声音程同向进行到纵向的纯八度和声音程(包括单音程和复音程),即构成“隐伏八度”。允许出现的隐伏八度,低声部跳进而高声部级进,或高声部下行跳进而低音部下行级进所形成的隐伏八度,其空洞音效并不突出,在传统的和声写作当中允许使用。
隐伏八度特点:
隐伏八度的声部进行突出了纯八度音程的空洞音效,在传统的和声写作当中,一些隐伏八度是被禁止使用的。但许多现代音乐作品不再局限于此,甚至有作品有意识的使用一些传统和声中禁止的隐伏八度,来突出宇宙的辽阔、世界的广阔等等。
(二)重力场特征
1)布格重力场强度从东北部(-15~20)×10-5m/s2向西逐渐减小,到都匀—河池一带,降至(-100~130)×10-5m/s2,落差达(-70~110)×10-5m/s2,表明南岭地区地壳从东到西由薄到厚。区内局部重力低、重力高,重力变异带的出现,说明地壳物质密度横向不均匀(图2-4)。
图2-4 南岭及其邻区区布格重力区域异常图
(据孙文珂等,2003)
南岭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多呈面型分布,由于众多半隐伏-隐伏低密度花岗岩类岩体产生重力负异常的强烈影响,使局部重力高和重力低相间出现,且方向各异并具明显分布规律,其间为线性异常带分割。
南岭地区较明显的重力梯度带主要有5条,即东安-河池、茶陵-兰山、大余-韶关-四会NE向梯度变异带,钟山-连平EW向梯度带、通道-钟县NW向变异常,为深部断裂构造带的反映。
2)布格重力局部异常突出了中浅源花岗岩带引起的剩余重力负异常。有明显走向且与花岗岩带有关的主要带状负异常共有11个带(图2-5)。NE向有祁东-河池、都庞岭、彭公庙-骑田岭、兴国-汝城;NW向有河池-南丹、罗城-三都、桂林-兴宁、九嶷山-*源、安仁-诸广山、茶陵-万洋山;EW向有钟山-连平、塔山-阳明山等。
3)重力垂向二阶导数负异常突出了深源花岗岩带产生的重力效应。萍乡-连县-南宁NE向重力变异带,将南岭地区分割出两个截然不同的重力异常区(图2-6),南东侧以NE向为主,正负垂向导数异常相间排列,其间为线性梯度异常,属隐伏岩带边界断裂的反映。NE方向异常走向错位或扭曲,形成横切轴向的梯度变异带,属NW向断裂构造带的反映。
在萍乡—连县—南宁一线的北西侧,重力垂向二阶导数负异常以NW向为主,正负导数异常相间分布,负异常带反映了深源花岗岩带的分布。
4)布格重力区域异常反映了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地质构造特征。融安—凭祥以西巨型梯度带是贯通中国中东部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的南延部分,反映了下地壳上地幔存在NNE向阶梯状深断裂带。韶关-鹰潭、萍乡-连县-凭祥NE向重力梯度带,柳州-连平EW向重力梯度带,钟山-桂林、连县-都庞岭NW向重力梯度带,城步-融安-南宁NNE向重力梯度变异带等,属深断裂带的反映。大致在常德—韶关—汕头一线的区域局部重力异常变异带,将全区分割成两类不同重力场型特征。该线以西异常呈NW向和EW向分布,该线以东重力异常主要为NE向,反映了常德-诸广山-汕头NW向巨型断裂构造带的存在。
图2-5 南岭地区布格重力局部异常图
(据孙文珂等,2003)
图2-6 南岭及其邻区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图
(据孙文珂等,2003)
由深源花岗岩带引起的郴州、连县、城步重力低组成的弧形负异常带,环衡阳SN向鼻状重力高分布,弧形重力负异常边部过渡带为NE、NW和EW向弧形梯度带,共同构成该区特有的深部构造图像。
反向八五度,隐伏八五度啥意思,麻烦详细说一下,最好有图表示!
我就举个八度的例子。
1、反向八度,和平行八度,刚好相反。平行八度指的是和声中两个本来就成八度的声部同向进行到下一个八度。比如从中音1和高音1,进行到中音3和高音3.
反向八度,是本来成八度的音程,反向进行,高音上行,低音下行,进行后呈现复八度。
2、隐伏八度,指的是在四部和声中,任何两个声部从任何一个纵向音程(解释:反向和平行八度的两声部进行前后都成八度,隐伏八度进行前的两个声部可不成八度)同向进行(强调:必须是同向,指的是两声部都上行或者下行)进行到纵向的纯八度和声音程。就是说原来两声部不是八度,同向进行后成八度的两个声部。这里说的八度同时也包括复八度。
3、五度同理。八度理解了,五度也一样。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
研究区位于金沙江断裂带与木里-丽江断裂带之间, 为一向南楔入的三角形块状影像区。线性构造及环块构造影像特征比较明显 (图2.17)。
图2.17 中甸雪鸡坪-红山铜多金属矿成矿区遥感构造格局图(据李文昌, 2008, 修改)
2.3.3.1 线性构造
区内线性构造发育, 总体可归纳为南北、北西、北东及东西向4个方向组。南北向组线性构造, 多为束带状, 带内多透镜状构造块体, 延伸长而规模大, 常纵贯全区, 是区内的主体构造。主要有金沙江、英洛、安乐坪、乡城-格咱、比都-哈巴雪山 (隐伏) 及三江口-鸣音断裂带; 北西向组, 主要有苏鲁-新联; 查热-拉巴、小中甸-大东及德钦-中甸-虎跳峡断裂带; 北东向组线性构造细而平直, 且相对集中, 形成范围宽大的线性构造密集带, 主要有比都-中甸 (隐伏)、三江口-东坝 (隐伏) 及木里-丽江断裂带; 东西向组, 多为断裂状线性体群, 叠置于上述方向组之上。 主要有丙中洛-尼西-雪鸡坪、中甸-阿热、小中甸-新民及哈巴-宁蒗等隐伏断裂。
2.3.3.2 环块构造
格咱岛弧带, 在遥感影像上, 为一环块构造带。 以比都-哈巴雪山断裂带 (北自比都, 南经安南、哈巴雪山交于丽江-木里断裂带) 为界, 划分为西亚带 (红山-天宝山)及东亚带 (岔河-玉龙山)。
2.3.3.3 隐伏中酸性岩体判译
区内判别推断浅埋型隐伏岩体4个 (自北而南有: 布斯、亚杂、阿热及热水塘岩体), 浅-深埋型隐伏岩体2个 (石支、红山岩体)。
与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铜多金属矿, 与线-环状构造关系密切, 矿床、矿点分别位于各种成因类型环形构造内。 格咱地区印支期斑 (玢) 岩铜多金属成矿带, 出现于入字形主干线性构造旁侧复式线-环 (块) 构造叠切带。 赋矿遥感影像特征呈现以环形构造为主体的线-环状构造复式组合。
岩溶陷落柱异常区地球物理勘探
从在已揭露陷落柱上所做的大规模多手段物探试验工作可知,由于研究区地形起伏大、破碎及陷落柱的具体岩性特征,比较有效的物探方法是磁测与电法勘探,包括高密度电阻率、中间梯度法和电测深,并进一步用地震法探测陷落柱边界。
对综合预测的陷落柱异常区中的1号和3号“靶区”(见图5-7)进行全面磁测线路普查,∆T和∆T/H参数观测,在3号“靶区”发现3个与已知陷落柱的磁异常特征和幅值大小类似的异常点(如图5-28所示)。为了进一步验证3个异常点是否为陷落柱,以这3个异常点为中心布设测线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排列、中间梯度排列和联合三极电测深方法进行验证。图5-29是3号靶区第1异常点附近的高密度排列 、 和TS值断面图。从图上可见,在16~23测点间出现ρS高阻异常,而TS值显示了明显低值反映,特别是TS等值线轮廓与陷落柱形态极为相似。这些异常与已揭露陷落柱所表现的规律一致。对其他两个异常点的勘探结果与第一异常点类似,即均属高阻异常带。所以推测这3个异常点为非常可疑的陷落柱区位。地震法的探测结果更加证实了这一推断,从地震资料分析结果来看,这3个异常点为直径约25~60m的圆形或椭圆形陷落柱。
图5-28 陷落柱异常区1号靶区∆T剖面图
图5-29 推测第1异常点处高密度电阻率排列断面图(数值单位Ω·m)